逃离的不是朋友圈,是朋友
日期:2025-10-24 14:22:11 / 人气:6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朋友圈似乎成了我们窥探他人生活的一扇窗,可如今,大家真的都不发朋友圈了吗?微信粥姨在播客里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她捅破了这一层信息茧房:“每天有7.8亿用户进入到朋友圈,并有1.2亿用户发朋友圈。这几年这个数据一直较为稳定。”不过,个体经验往往具有局限性,我们每个人都只能看到局部,就像盲人摸象,容易把个体经验放大为对群体的幻觉,但又天生好奇世界的全貌。
随着微信好友数量从十年前的几百人扩张到现在的几千人,朋友圈的性质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它从一个温馨的后院式小圈子,逐渐演变成了一个热闹的广场。在这个过程中,朋友圈中“朋友”的内涵也在悄然变化,就如同粤省商家口中“靓女靓仔”,更多只是一种性别的代称,而与颜值并无关联。
从这一波关于朋友圈凉热的讨论中,我们不禁会联想到另外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关于朋友和友谊。
人类学者项飙近年来在国内经常提及“附近的消失”。他观察到传统邻里关系的瓦解和社区联系的削弱,而这背后指向的正是友谊日益稀缺、朋友难得的现状。
一个人究竟能交多少朋友呢?英国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罗宾·邓巴在199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邓巴数。他宣称,一个人维持紧密人际关系的人数上限是150人,其中关系最密切的不超过5人。然而,邓巴数的局限性也十分明显。这一理论是通过对猿猴大脑的认知能力的研究,并结合对类似新石器时代部落的早期人类社会考察得出的,它忽略了人类自身的进化以及外部技术的进步。目前,对于邓巴数最主要的批评是,人类的行为更多地取决于文化因素,不能简单地套用灵长类动物行为的生物学规律。特别是社交网络平台的出现,使得扩大和维持朋友圈成为了一种可能。但即便我们的微信好友有几千人,显然其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称之为真正的朋友,他们更像是一组通讯录联系人。
现实情况却恰恰相反。从朋友圈、Instagram到TikTok,社交网络看起来越来越热闹非凡,但在现实社会中,大部分人的朋友却变得越来越少。
由中国人民大学组织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在2017年对中国各省市自治区10000多户家庭进行了连续性横截面调查。调查发现,中国人平均拥有的“最好(知心)的朋友”数量大约在2.5人左右。这里对好朋友的界定是知心、“可以谈论重要事情的人”,这个数量大概只有微信好友数量的零头。Soul App在2024年对5500名中国用户的调研也显示,用户普遍反映现实中认识新朋友困难,近六成年轻人拥有不到2个好友,而且相比文化娱乐更为丰富的一线城市,身处三四线城市中的年轻人这种感受更加强烈。
从这两项调查可以清晰地看出,最近几十年,随着城市化、人口流动和互联网的冲击,中国人的社交呈现出明显的“悖论”。一方面,线上的、广义的、功能性的“朋友”(弱关系)数量激增;另一方面,现实生活中深刻的、可依赖的“知心朋友”(强关系)数量没有相应增长,反而可能正在经历停滞甚至萎缩,这也导致了个体孤独感的上升。
弱关系的核心功能是信息交换和印象管理,非常适合传播新闻、获取资源;而强关系的核心功能是情感支持和信任,这是在我们脆弱和困难时所必需的,但这种信任无法通过简单的“点赞”来建立。
互联网兴起所引发的强关系爆炸、弱关系萎缩现象,并非中国社会所独有。自1990年代以来,美国人的线上“弱关系”网络(如Facebook上的好友)经历了爆炸性增长,而线下“强关系”(知心好友)的数量则呈现出明显且令人担忧的下降趋势。美国生活调查中心在2024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过去几十年里,美国人的平均好友数正大幅下降。1990年,有10位以上朋友的比例达33%,到了2021年只剩13%,将近一半的人表示,自己的亲近朋友最多只有3位。
这种“广泛连接”与“深度孤立”并存的现象,是理解过去二十年中国和美国社会变迁的关键,学术界对此也给出了很多有代表性的解释。
有一种观点把原因归结为公共空间的萎缩。比如说书店、市集、公园、展览空间等,这些可以跟各式各样、来自不同行业的人交流的地方越来越少,人们认识“点头之交”的朋友机会也越来越少。但这种公共空间萎缩论的解释说服力并不强。对比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的公共空间其实多了许多,但彼时的中国社会很大程度上仍是“熟人社会”,城市中的“单位制”是社交的核心。人们的工作、生活、社交高度绑定在胡同、家属院,邻里关系和同事关系紧密重叠,虽然社交圈子可能相对固定和狭窄,但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联系和信任度(强关系)相对较高。
进入21世纪,数亿人离开家乡去往大城市工作和学习。这导致了传统的基于地缘、血缘的社交关系的物理分离。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更频繁地更换工作和居住地,使得维持长久、深入的现实生活友谊变得非常困难。
顺着城市化、现代化的路径,还有一种分析认为,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和“内卷”文化,也极大地压缩了人们用于“非功利性”社交的个人时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以来,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逐步上涨,2023年的49小时周平均工时为近二十年新高。上班族长时间的劳作和耗神通勤,榨干了年轻人的全部精力。下班后,他们只剩下“躺平”回血的力气,主动社交的意愿和能力都会打折。
这个分析看似找到了核心原因,但导致友谊危机的原因必然是多方面的。还有一种更靠谱的解释,那就是人际信任程度越来越低。
根据皮尤研究中心在2019年的研究,有64%的成人觉得人与人之间越来越难以信任。2020年COVID - 19爆发后,有将近一半受访者表示,无法信任大多数人。
如果说传统社会是熟人社会,信任也是“归属型”的,即因为我们是同乡、同学、同事,所以我信任你。现代信任是“认知型”的,即我需要通过评估你的能力、可靠性和动机来决定是否信任你。这个过程更理性、更复杂、也更耗费心力。当社会关系变得复杂且流动时,我们缺乏足够的信息和精力去完成对每一个人的“认知评估”,于是倾向于保持距离。
现代社会作为风险社会的本质,意味着大部分人都面临着经济波动、职业不稳定、公共卫生危机等全球性风险。这种普遍存在的不确定性催生了广泛的焦虑感。当人们对自身未来的安全感都感到怀疑时,会本能地收缩社交圈,将信任局限于最小的、最核心的亲密关系中,以降低潜在的社交风险。
于是,一个蔚为壮观的悖论就出现了: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渴望真诚深厚的关系,但我们所处的整个社会环境,却都在系统地鼓励浅度连接、鼓励绩效展示、鼓励风险规避。
作者:杏鑫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英特尔止亏回血:代工业务能否成...10-24
- 不装人的它,为何能一把融6亿美金...10-24
- 特斯拉向下,比亚迪向上:新能源...10-24
- 逃离的不是朋友圈,是朋友1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