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剑:RoboMaster机器人大赛铸就少年工程师传奇
日期:2025-08-07 10:50:04 / 人气:15

如果把中国400多所高校的数万名科技爱好者汇聚于同一场机器人大赛的熔炉中,会锻造出怎样的奇迹?上海交通大学交龙战队在RoboMaster 2025赛季给出了精彩答案——再次斩获全国总冠军,成就“四冠王”辉煌。这项已执行10年的天才工程师量产计划,正源源不断地培育着中国机器人领域的新生力量。
赛事盛景:少年工程师的“怪物房”
RoboMaster赛事宛如一座庞大的少年工程师“怪物房”,在全球科技爱好者中极具影响力。2025年,32支大学队伍、近1500位青年机器人工程师,带着300多台机器人齐聚深圳,角逐全国总决赛。而每年报名伊始,全球就有400多支参赛队伍、数万名工程师争抢参与名额。尽管主办方的低调务实让赛事在圈外大众中知名度不高,但在机器人爱好者的圈子里,它却是备受瞩目的顶级赛事。
赛事规则:MOBA推塔与FPS的融合
RoboMaster比赛的战术层面,可从MOBA(多人在线策略推塔)和FPS(第一人称射击游戏)两个角度理解。比赛目标是摧毁对方基地,场地设在复杂地形中,设有前哨站和基地,双方队伍需通过策略和协作达成目标。机器人被划分为英雄机器人、工程机器人和步兵机器人等不同兵种,类似MOBA游戏中的多种角色,各有特定技能和定位。比赛中的机器人发射物理实体弹丸进行攻击,裁判系统根据弹丸造成的动能震动计算伤害。操作手通过第一人称视角远程操控机器人,这种沉浸式的操作方式让比赛充满紧张感和刺激感。比赛场地是一个长28米、宽15米的区域,2025赛季增设了二级台阶、狭窄隧道等复杂地形,进一步增加了比赛的策略性和机器人通过性挑战。
技术创新:底盘与作战系统的狂卷
底盘技术革新
地面机器人的底盘技术是竞争的焦点之一。2018年,中国矿业大学CUBOT战队将滑环电机技术带入赛场,该技术通过让机器人底盘高速旋转,使底部装甲板不断移动,增加对方击中目标的难度。赛季结束后,该技术开源并成为比赛主流,大幅提升了比赛观赏性。2019年后,麦克纳姆轮技术成为主流配置之一,能让机器人实现全向移动,包括横向移动、斜向移动和原地旋转等复杂动作,极大提高了机器人的灵活性和机动性。近年来,轮腿构型逐渐兴起,结合了轮式和腿式机器人的优点,既具备轮式机器人的高速移动能力,又拥有腿式机器人的良好越障性能。并联轮腿和串联式轮腿也相继出现,进一步提升了机器人在复杂地形中的适应能力。今年殿军东北大学TDT战队耗时5年研发的轮圈腿底盘构型机器人“轮椅机器人”,突破了传统“轮式”与“足式”的取舍难题。其腿部由可变形轮圈构成,平坦路面时轮圈闭合高速滚动,遇到障碍则展开为仿生腿模式跨越沟壑或台阶。据测试,该机器人在复杂地形中的移动效率比纯足式机器人提升300%,能耗降低40%。
作战系统升级
云台技术是实现精准快速射击的关键,它如同机器人的“脖子”,能让“头”(摄像头和发射装置)灵活转动对准目标,云台控制模块则是“大脑”,指挥云台转动。比赛中的云台采用PID、LADRC等先进控制算法,最常用的是PID控制算法,通过计算误差调整控制力度,让云台快速准确到达目标位置。参赛队伍不断优化控制参数,确保云台在各种情况下稳定快速反应。工程机器人提供赛队的经济命脉,赛事以多自由度机械臂搬运与三维空间投放任务,推动参赛队研发多关节式机械臂及自定义控制器,实现高精度动作捕捉与位姿同步,这些技术紧贴智能制造、仓储物流等行业的实际需求。赛事设计的“能量机关”与动态打靶机制,要求机器人在远距离下精准识别并命中动态目标,推动了学生在深度学习与强化学习等前沿视觉算法领域的探索。无人机机器人在今年实现显著轻量化和高载重设计,部分队伍的无人机整机重量仅为12.9kg,却能承载最大5kg的负载,不仅提高了机动性,还增强了在复杂任务中的实用性,在应急救援和智能农业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无人机还具备多机协同作战能力,通过先进的AI决策算法,能在复杂环境中自主导航、避障和协同完成任务。超远程打击的飞镖系统通过视觉识别技术实时识别目标位置和状态,根据目标动态变化智能调整,在复杂赛场环境中实现精准打击,今年各队飞镖提高了连续命中多发的能力,增加了比赛的策略性和观赏性。
赛事管理:一年的工程项目考验
赛场对抗是对队伍技术研发的考验,而长达一年的完整赛季中,从队员招新开始的一系列日常管理、研发、运维、经营等工作,则是对参赛队伍战略决策能力的比拼。以每年9月初上海交通大学为例,招新活动吸引50 - 100人左右的团队成员,招新需考虑队员的技术背景、兴趣爱好、团队协作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团队成员来自机械、电子、算法、运营等多个专业领域,要根据专业特长和兴趣合理分工,如机械组负责结构设计,电控组负责电子设备开发与调试,算法组负责智能控制算法,运营组负责赛事宣传和资金筹集等。赛季开始时,需规划机器人研发项目,确定设计目标和功能需求,进行前瞻性技术调研,将最新技术应用到设计中。研发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技术难题,如射击精准性、越障能力、全自动算法等,需要组织团队成员集中攻关,平衡技术创新和系统稳定性。赛事准备与运营方面,完成机器人制造后需进行严格测试,根据测试结果优化调整,制定比赛策略,同时合理规划和管理资金,利用学校实验室、企业赞助等资源保障赛事进行。团队协作与传承也很重要,建立良好沟通机制,定期召开会议解决问题,老队员要将经验传授给新队员,培养队员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为团队长远发展储备人才。
十年成果:创新创业的摇篮
10年来,RoboMaster大赛每年结合全球科技前沿热点与行业技术难点迭代竞技规则,引导学生将技术与行业发展相结合,有效推动了中国机器人技术领域的创新创业。从比赛中走出的创业人数累计突破1000人,孵化近100家企业,墨现科技、达秒科技等众多机器人领域的明星企业创始人或CTO都出自参赛选手。近50%学生以赛事技术为起点,入职大疆等知名科技企业及国家级科研部门。众多参赛队员在学术和科研领域也取得优异成绩,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冯宸发表专利,在机器人领域顶级期刊和会议上多次发表论文并获奖;东北林业大学赖健伟研制康复机器人产品,获多项荣誉和专利。参赛队员每年提交申请硬件、软件、外观等国家专利超千项,不少高校和教学方案也受益于赛事,300 + 所高校开设相关实验室,有20余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方案,10余项实践条件和实践基地建设。
未来展望:少年工程师的无限可能
赛后,各战队队员分享了他们的经验和感悟。上海交通大学交龙战队队员强调工程师应具备认真钻研细节的精神,战队凭借“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的精神获得四连冠,注重稳定性与创新的平衡,并会传承经验给新队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RoboWalker战队队长表示以黑马之姿杀入决赛超越赛前目标,收获了宝贵的工程实践、项目管理和团队协作经验。RoboMaster队员们身上的“生命力”得到产业人士的高度认可,他们坚信通过动手实践和工程解决实际问题,逆商高、有韧性,具备复合素质。很多企业看重从比赛中走出来的选手,这种认可超越了传统成绩评价体系。未来10年,这些少年工程师们有望在科技领域创造更多奇迹,改变世界。
作者:杏鑫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今年暑期,海洋公园们走到生死边...08-18
- 真实世界中,“鲶鱼效应”并不存...08-18
- 可折叠手机在美国市场卖爆了,三...08-18
- HBM 之战:中国加速破墙,英伟...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