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致歉了,但用户对新能源车的全面信任还没到来

日期:2025-11-01 16:52:38 / 人气:7


昨日(10月31日)傍晚,理想汽车发布公告,首次对10月23日晚间理想MEGA车辆起火事件进行说明与致歉。尽管最终技术结论尚未出炉,但公告已覆盖“初步问题归因”“后续处理”“用户安抚”等核心内容,态度诚恳且应对全面,获得了网友普遍偏正面的评价。然而,这种对危机公关的认可,并未完全消解事故暴露出的深层问题——新能源车的全面安全信任时代,仍未真正到来。
一、理想MEGA起火事件:关键信息梳理
理想在公告中披露了此次事故的五大关键信息,回应了公众最关心的安全疑问:
- 事故主要原因:与事故车同批次的理想MEGA 2024款车辆,因冷却液防腐性能不足,特定条件下会导致冷却回路中动力电池和前电机控制器的冷却铝板腐蚀渗漏,极端情况下引发动力电池热失控,存在安全隐患。
- 事故大致过程:起火前4个多小时,云端预警系统已收到告警并联系车主,但因无此前非碰撞起火先例,未能第一时间采取紧急措施,错失最佳介入时机。且事故前各电芯状态参数正常,可排除电芯自身异常导致起火(内部结论待有关部门确认)。
- 电滑门开启情况:车辆低压电源布置在驾驶室内中央扶手区域,保障极端情况下不断电。事故后整车自动解锁,应急操作不受影响。
- 主动召回原因:确认批次车辆冷却液存在安全隐患,本着对用户安全负责、风险零容忍的态度,主动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召回计划,对该批次车辆全部进行安全检测与更换维修。
- 其他产品影响:问题冷却液仅用于理想MEGA 2024款部分车辆,其他车型不受影响。连山云端预警平台24小时监控车辆质量安全风险,将及时联系用户并安排救援。
值得注意的是,理想MEGA今年并非首次发生起火事故。早在8月,一辆理想MEGA就在杭州高架上起火。坊间有合理推测认为,本次召回或为8月事故的后续操作,因官方召回流程审核严格,归因与处理需一定周期。李想本人也第一时间通过微博回应,强调对隐患处理的积极态度。
从网友反馈来看,理想的应对获得了较高认可。虎嗅汽车对官方微博评论(阅读量220W+)的粗略统计显示,近250条评论中,约85%为“正面/肯定”,13%为“中立/疑问/其他”,仅2%为明确“负面”评价。
二、信任困境:新能源车安全焦虑仍未消散
尽管理想的危机公关获得认可,但事故本身仍加剧了公众对新能源车的安全焦虑。当电动汽车短时间内发生剧烈火灾并被广泛传播时,其“前沿科技代表”的认知往往迅速回落为“潜在易燃高危物”。此次事故后,社交平台上不少新能源车主开始进行“逃生训练”,甚至专门教孩子5秒内逃离车辆,足见安全顾虑之深。
从技术层面分析,此次事故与电芯稳定性无关,而是热管理系统损坏引发的“连锁反应”。新能源车冷却液主要成分为乙二醇与去离子水混合物,若冷却液质量存在问题(如导电率超标)或管路内有杂质,接触不同金属时会产生原电池反应,加速金属腐蚀。一旦冷却液渗漏至电池和控制器区域,可能形成短路,导致电池能量快速释放为热量,引发电芯和电池包“热失控”。
理想MEGA使用的宁德时代麒麟电池,为实现高功率快充,在电芯间放置冷板加强热管理,冷却板位置比普通动力电池更接近电池极耳。这一设计在提升性能的同时,也使得冷却管路腐蚀破损时更容易发生短路。电池行业媒体“极片LAB”推测,为满足5C高倍率充电需求,MEGA或采用了与L系列不同的、更前沿且成本更高的冷却液,而该配方尚未经过大量车辆验证。
更值得关注的是,今年4月实施的动力电池强制国标,虽将热扩散测试要求升级为“不起火、不爆炸(需报警),烟气不对乘员造成伤害”,但此次因热管理系统导致的电池热失控,大概率未被新国标覆盖。如何结合新事故情况,迭代安全治理框架,覆盖电池化学体系、热管理设计、冷却介质等多维度,成为行业与监管需持续思考的问题。
此次事故还恰逢理想产品发展关键节点。据车fans创始人孙少军透露,9月29日-10月5日理想新增订单破23K,全电车型i6贡献显著。事故对理想现有产品销量及四季度业绩的影响,仍有待观察。
三、行业反思:从“炫技”回归安全底线
过去几年,国内汽车市场竞争激烈,价格战、智驾战、营销战并行。自主车企和新势力为抢占时间窗口,普遍选择更短的开发周期、更快的上市节奏,优先推出“看得见的”新特性,如智能座舱、炫酷外观等。即便车企无牺牲质量的意愿,也易在快节奏中“顾此失彼”。
在近期一系列负面事故冲击下,国内汽车市场明显趋于理性。中国汽车产业是时候从“炫技”回归本质,聚焦汽车工业最核心的价值——用户的长期使用安全。唯有将安全置于性能、速度之上,才能真正构建起用户对新能源车的全面信任,推动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杏鑫娱乐




现在致电 8888910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杏鑫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