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星汽车深陷困境,何去何从?
日期:2025-08-07 10:49:37 / 人气:14

又一造车新势力站在了悬崖边缘。近期,极星汽车或将退出中国市场的传闻甚嚣尘上。这个由吉利控股与沃尔沃联合打造的电动豪华汽车品牌,初入中国时可谓风光无限,不仅对标特斯拉,还豪言 “在极星,天空才是极限”。可如今,极星汽车在中国市场的处境却岌岌可危,堪称造车新势力中最惨烈的战略溃败案例 —— 月销量暴跌至个位数,在线购车系统关闭,直营线下门店仅存一家。
销量崩盘,市场份额几近归零
极星将退出中国的传闻,早在去年年底就已传出。极星内部人士虽多次向媒体否认,并表示销售模式正在转型,预计今年四季度完成调整,但外界的质疑声从未停歇。极越汽车爆雷后,“谁是下一个极越” 的猜测中,极星总是被提及。从销量数据来看,极星汽车在华的表现确实令人咋舌。今年 6 月,其销量仅为 6 辆,滑落至个位数;4 月、5 月销量无法显示,3 月更是仅售出 1 辆。今年上半年,品牌累计零售销量还不到 70 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极越汽车在爆雷前单月销量还能维持在 1000 至 3000 辆左右,而如今造车新势力的生存线已提升至月交付 2 万辆。极星当前的销量状况,用惨淡来形容毫不为过。
收缩战线,内部问题重重
销量持续低迷,极星选择在华全面收缩。据多家媒体报道,极星汽车在中国的销售运营主体极星科技春节后便开始裁员,涉及销售、运营等多个岗位的员工,高层和人事也在三月纷纷退场。这一系列变动使得极星汽车在中国的本土研发配套开发陷入停滞。品牌影响力式微,极星的老车主们也遭遇了维修售后难题。多位车主在社交平台反馈极星售后体验不佳,存在 4S 店无人接待、车辆未经真实检修便被送回等问题。与此同时,极星的质量问题也加剧了市场对其的不信任。自 2020 年以来,极星因高压电供应、制动软件缺陷、单踏板模式隐患等问题多次召回,在海外市场还因倒车影像故障遭到调查,安全口碑持续下滑。
金主态度转变,财务状况恶化
极星汽车成立于 2017 年,最初由欧洲团队负责研发设计,中国负责生产。沃尔沃在这个子品牌上投入超 10 亿美元。然而,去年 2 月沃尔沃宣布将极星汽车的持股比例减持至 18%,并明确表示后续不再提供资金支持。沃尔沃减持后,吉利控股集团旗下吉利瑞典控股成为极星汽车的第二大股东。今年 6 月,吉利控股集团的重要投资方 PSD Investment Limited 向极星注资 2 亿美元,该公司由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实际控制。交易完成后,李书福通过 PSD Investment 及吉利瑞典子公司合计持有极星 66% 的股份,沃尔沃汽车持股比例进一步降至 16%。2 亿美元注资虽能暂时缓解极星的燃眉之急,但公司亏损严重,财务问题积重难返。截至 2024 年底,极星汽车资产合计 40.54 亿美元,负债合计 73.83 亿美元,净资产为负 33.29 亿美元,资不抵债。2020 年至 2024 年,极星汽车累计亏损超 51 亿美元,其中 2024 年单年净亏损达 20 亿美元。在资本市场,极星汽车也不再受认可。截至发稿,其总市值仅 23 亿美元,不足 2022 年 6 月上市时的十分之一。去年股价跌破 1 美元,退市风险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瑞典北欧斯安银行(SEB)甚至将极星的估值从 180 亿克朗直接下调至 0 克朗。吉利控股自去年开始推动旗下整车品牌整合,强调 “结束多品牌分散运营造成的资源内耗”,在这种情况下,亏损严重且市场影响力薄弱的极星,能否继续获得吉利的大力支持,充满不确定性。
产品定位模糊,错失市场机遇
在当前竞争白热化的新能源汽车赛道,企业需在产品定义、成本控制、市场营销等方面做到极致,才有机会站稳脚跟。但在外界看来,极星自身在产品和经营上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其在与特斯拉等同行竞争前就已陷入混乱。自成立以来,极星对外发售的四款车型,在超豪华和大众市场间摇摆不定。首款车型极星 1 定位高性能插电混合动力轿跑,售价高达 145 万元,全球每年限定 500 辆;两年后发布的极星 2 起售价却骤降至 29.98 万元,转向主流市场;2022 年发布的极星 3 以近 70 万元的起售价重回超豪华领域,次年发布的极星 4 又回到 30 万元级别。官方预告的极星 5 和极星 6 更是对标保时捷 Panamera 和 911,极星 6 概念车预售价高达 168 万元。这种大幅变动的定位,增加了受众的认知难度。超豪华市场注重极限性能和小众设计,往往会牺牲实用性和舒适性;而 20 万元至 30 万元市场的消费者更关注日常出行需求。像以性能起家的豪华百年品牌阿尔法罗密欧,因市场扩张下放定位,产品价格跨度从 1600 万至 19.98 万元,结果难以平衡销量与品牌价值,至今在中国市场处于边缘地位。极星汽车不仅定位模糊,产品力也存在短板。当国内新能源品牌纷纷自研电动架构时,极星还依赖沃尔沃现有的燃油车平台进行 “油改电” 开发,导致空间利用欠佳,续航和智能化方面也难以获得用户认可。有媒体报道称,极星核心的研发和产品定义权仍在瑞典,难以针对中国市场做出让步,产品本土化滞后,这或许也是其在中国市场表现不佳的重要原因。为改变困局,极星频繁更换高管。品牌发展的八年时间里,中国区掌舵人已换了七任,平均每位高管任职时间不到一年半。2023 年 6 月,极星与星纪魅族成立合资公司极星科技,外界期待借此加速中国本土化战略落地。今年 1 月,星纪魅族 CEO 苏静正式接任极星科技董事长。然而,换帅至今,极星在华自救成效甚微。今年 4 月,极星发布公告称,与合作方星纪魅族签署协议,决定结束在中国的合资企业极星科技的业务运营,并收回中国市场分销权。根据内部人士说法,调整将在今年四季度完成,但在中国市场艰难挣扎的极星,能否等来转机,仍充满未知。
作者:杏鑫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今年暑期,海洋公园们走到生死边...08-18
- 真实世界中,“鲶鱼效应”并不存...08-18
- 可折叠手机在美国市场卖爆了,三...08-18
- HBM 之战:中国加速破墙,英伟...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