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饮食“蛋白质化”:一场全民狂欢下的焦虑与商机

日期:2025-10-29 14:39:59 / 人气:4


“美国人对高蛋白有多执着?”9月底,星巴克在美国和加拿大同步推出全新“高蛋白咖啡”系列,包括Protein Latte(高蛋白拿铁)和Protein Cold Foam(高蛋白冷奶泡)。这家以焦糖玛奇朵、南瓜拿铁等网红饮品闻名的连锁咖啡巨头,正式踏入“功能性饮料”赛道。按官方说法,此举是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健康饮食与高蛋白需求”——简单翻译便是:美国人现在连咖啡都得补蛋白。
星巴克的“蛋白质化”尝试:健康与快消的结合
星巴克此次推出的“高蛋白冷奶泡”,每杯能额外补充约15克蛋白质,可自由搭配咖啡、茶或冷萃,口味选择颇为花哨:香蕉、香草、朱古力、抹茶、焦糖海盐、黑糖,还有季节限定的南瓜和山核桃。高蛋白拿铁则使用特制高蛋白牛奶(2%牛奶+乳清蛋白),一杯中杯含蛋白质27至36克——相当于吃下一块牛排。值得注意的是,所有新品均不含人工色素、香料、反式脂肪或高果糖玉米糖浆。
星巴克全球首席品牌官表示,这代表“菜单创新的重要一步”,目的是将健康功能与快消体验结合,并计划将其作为门店永久产品。事实上,在星巴克入局前,蛋白咖啡已非新鲜事物,TikTok健康类网红早已掀起病毒式的DIY蛋白质咖啡潮流:有顾客点双份浓缩咖啡加冰,盛在超大杯中加入香草豆蛋白奶昔;甚至有人从家里自带蛋白奶昔,蛋白粉公司也顺势将产品宣传为这股趋势的完美搭配。一场由算法驱动的营养热潮,就这样从手机屏幕蔓延进了星巴克的奶泡里。对于在全球各地市场份额下滑的星巴克而言,这也是一次向“蛋白质痴迷”顾客树立健康形象、夺回市场份额的顺势而为。
从“粉罐文化”到全民狂欢:蛋白质的“上位史”
在美国,蛋白质已从健美运动员的“粉罐文化”,摇身变成日常饮食的主角。早在此前,人们便知晓蛋白质对增强肌肉力量至关重要,历史上士兵和劳工也被鼓励食用以肉类为主的饮食。20世纪50年代,从牛奶中分离的乳清蛋白开始用于蛋白粉作为膳食补充剂,但彼时仅限小众健美运动使用。
转折发生在最近几年:美国普通人开始陷入“蛋白质摄入不足”的焦虑,半个世纪后,蛋白粉从健身房角落走进了咖啡店菜单。加拿大市场数据显示,71%的消费者有意提升蛋白质摄入量,蛋白质已成为主流营养关注点。纽约冷萃咖啡公司Wandering Bear Coffee的首席执行官马特·巴赫曼(Matt Bachmann)直言:“蛋白质无疑正成为一种常量营养素。”
社交媒体更是这场狂欢的“助推器”。Morning Consult最新报告显示,半数Z世代成年人认为“高蛋白”是健康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且72%的Z世代通过社交媒体获取健康信息。在所有美国成年人中,59%明确表示遵循高蛋白饮食,理由是“高蛋白质摄入与减肥、增肌相关”。当“健康”成为自我管理的政治正确,人们便觉得“多一点蛋白质,就多一点掌控感”。
狂热背后:数据、争议与隐忧
1. 市场规模的爆发式增长
美国人对高蛋白产品的旺盛需求,推动了市场规模的急剧扩张。2025年美国蛋白质补充剂市场规模预计达108.8亿美元,至2032年预计翻倍至225.8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1%;含高蛋白(每份≥15克)的零食和饮料2024年销售额达49亿美元,占蛋白补充品市场近70%,同比增长9.3%;全美高蛋白食品市场(包括主食、零食、RTD即饮产品等)2023年规模约179.7亿美元,预计2032年可达342亿美元。如今,大学食堂、健身房推销“蛋白质餐”已是日常,社交媒体也持续强化蛋白质饮食的正面形象,甚至改变了美国人的早餐习惯——从放纵的香蕉面包、水果麦片,转向了各式高蛋白餐点。正如一篇报道美国蛋白棒品牌大卫能量棒的文章所写:“它本质上就是一枚裹着金箔的蛋白质飞毛腿导弹。”
2. “蛋白质不足”是谎言?过量摄入的隐患
然而,这场狂欢背后藏着被忽视的真相。《纽约时报》记者、营养学博士爱丽丝·卡拉汉指出:“美国男性平均蛋白质摄入量超出联邦推荐量55%以上,女性平均超出35%以上。”美国国家营养健康中心与塔夫茨大学研究也显示,约85%的美国人蛋白质摄入量已达或超标推荐值(正常成人RDA为每公斤体重0.8克),实际摄入量常达1.0-1.5克/公斤。更关键的是,人体无法储存多余蛋白质,一旦摄入过量,肝脏会将其分解为热量或储存为脂肪。
此外,许多高蛋白饮品和能量棒虽蛋白质含量高,却也富含糖、盐和添加剂。消费者被“High Protein”标签迷惑,将其视为健康食物,却忽略了它可能是另一种形式的垃圾食品。在10月23日的《每日秀》中,路易斯·布莱克(Lewis Black)以标志性“火山式愤怒”吐槽:蛋白质被商业炒作成“万能药”,公众盲目跟风将其塞进一切食物,是美国当代“焦虑和商业愚蠢”的典型体现。
3. 监管缺失与潜在风险
最近《消费者报告》发布的调查更引发担忧:热门蛋白质补充剂中存在铅超标问题,“超过三分之二的产品单份铅含量超过每日安全摄入量建议,有些甚至高达10倍以上”。尽管该报告因采用极低铅含量基准导致结论略显夸张,但也暴露了核心问题——美国对膳食补充剂的监管不足。
结语:焦虑经济包装下的“蛋白质信仰”
从奶农收入占比三倍增长的乳清蛋白(从21世纪初的3%到如今),到靠蛋白质零食挽救的创业公司YouBar(从两人厨房成长为为其他企业生产蛋白质松饼、烤面包、油条的供应商),蛋白质热潮已改变美国食品经济、重塑农业。正如YouBar创始人所言:“不管是什么,人们都想在里面加蛋白质。”
这场席卷美国的“蛋白质狂热”,本质上更像是一场包装成健康的焦虑经济。当商业将营养素塑造成“信仰”,当人们在焦虑驱动下盲目跟风,或许更该思考: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更多蛋白质,还是对健康的理性认知?而星巴克此次押注,能否精准踩中人们焦虑的脉搏,仍有待时间检验。

作者:杏鑫娱乐




现在致电 8888910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杏鑫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