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选孟加拉吗?——机遇、风险与长期主义的平衡之道
日期:2025-09-08 17:26:54 / 人气:12
2024年下半年,孟加拉国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政治变革:因政府恢复争议性的公务员配额制度,长期积累的社会矛盾集中爆发,引发全国性抗议浪潮,最终导致连续执政15年的总理谢赫·哈西娜下台流亡。这场“政治地震”后,新成立的临时政府将振兴经济作为核心任务,并主动调整对外政策,积极寻求与中国等各方深化合作。拥有1.7亿人口且发展潜力巨大的孟加拉国,由此成为中国企业出海投资的新热土。然而,机遇背后伴随多重风险,中国企业需以长期主义视角,审慎评估这片南亚土地的投资价值。
一、政治变局后的稳定窗口:从动荡到重建的过渡期
孟加拉国的政权更迭始于“配额制度”的争议。该制度为特定群体(如独立战争老兵后代、女性、落后地区居民等)保留56%的政府公职,其中30%定向分配给老兵后代。尽管2018年曾因学生运动废除,但2024年6月高等法院裁定恢复,点燃了民众积压的不满——经济增速虽常年保持6%左右(被誉为“南亚奇迹”),但青年失业率高达66%(国立大学毕业生中),叠加2023财年近9.7%的通胀率,民生压力巨大。更关键的是,民众对哈西娜政府腐败、裙带关系及家族垄断权力的不满长期存在(其子女在海外拥有巨额资产),最终引发从校园到全国的抗议风暴。
抗议初期以和平示威为主,但政府的强硬镇压(如催泪弹、实弹驱散,特警介入)激化矛盾,7月底达卡“七月大屠杀”导致266名抗议者死亡(含32名未成年人),学生领袖发起“不合作运动”,8月5日哈西娜在百万民众“进军达卡”的压力下辞职流亡。此后,孟加拉国经历短暂权力真空,总统解散议会,军方接管秩序,最终推举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经济学家穆罕默德·尤努斯(83岁,格莱珉银行创始人、“小额信贷之父”)出任临时政府首席顾问(实际代总理)。
尤努斯政府面临“内忧外困”:经济因抗议与社会瘫痪骤然放缓(2024-2025财年GDP增速预期降至3.8%,为近二十年低点),服装出口下滑(对美出口同比降10.97%),外汇储备锐减(一度跌至200亿美元),通胀高企(7月达12%)。但通过果断政策(收紧货币、允许塔卡贬值、压缩开支),2025年6月通胀回落至9%以下,外汇储备回升至270亿-320亿美元,侨汇增长26%,出口止跌回升8.6%。尽管12个月平均通胀仍超两位数,但紧急态势已缓解。同时,政府启动税制改革(拆分国税局,分离税务与海关职能)、推进数字化简政,并提出“智慧孟加拉”愿景,为经济长期复苏奠定基础。
二、新政府的外交平衡术:延续对华友好,维护多元伙伴
尤努斯政府延续了孟加拉国历届“大国平衡”外交传统,在保持与中、美、印等力量中立的同时,更积极深化与中国的合作。哈西娜时期,中孟关系紧密(中国是第一大援助国和贸易伙伴),共建了帕德玛大桥、卡纳普里河底隧道等标志性工程;新政府上台后,这一纽带进一步强化——2025年3月尤努斯访华,双方签署九项合作协议,中国承诺提供21亿美元资金支持(包括4亿美元升级蒙格拉港、3.5亿美元建设吉大港“中国经济工业园”、1.5亿美元技术援助),并下调贷款利率减轻债务负担。近30家中国制造业企业计划向吉大港中企专属经济区投资10亿美元,涵盖纺织、制药、新能源等领域,双方还启动自贸协定谈判。
与此同时,孟加拉国谨慎维护与其他大国的关系:修复与美国紧张关系(2024年9月联大期间会晤拜登,美方放宽部分关税),吸引SpaceX等企业关注;对印度保持沟通(化解哈西娜避居印度引发的嫌隙),强调“不选边站队”的外交基石。这种“务实平衡”策略,既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合作机遇,也需警惕地缘政治微妙性——印度对孟中走近心存戒备,可能影响中资项目的长期稳定性。
三、投资吸引力与挑战:人口红利下的现实约束
对中国企业而言,孟加拉国的核心吸引力在于“人口+政策+区位”三重优势:
- 人口红利:1.7亿人口中,15-29岁青年占比超28%,消费潜力巨大(如2025年汽车销量有望破10万辆,小米等中国手机品牌占智能机市场40%以上)。但人均GDP仅约2650美元(中低收入国家),城乡居民收入有限,消费高度价格敏感,需调整产品结构(如主打高性价比而非高端路线)。
- 政策开放:南亚外资政策最宽松的国家之一——允许100%外资独资,利润与资本自由流动;提供5-10年所得税减免(重点行业/地区),8个出口加工区(厂房租赁、电力保障等优惠)及100多个经济特区(吉大港“中孟友谊工业园”专为中国企业定制)。但营商环境稳定性不足:政权更迭可能影响政策连续性(未来新政府或审查外资项目);行政效率低(办证、用地审批流程慢)、腐败问题突出(2022年全球清廉指数排名第147位);外汇管制严格(美元短缺,利润汇回常遇拖延)。
- 产业机遇:基建需求旺盛(达卡拥堵、夏季频繁停电)、制造业升级潜力大(全球第二大成衣出口国,政府鼓励纺织面料、制药、电子组装等)、消费服务兴起(电商、家电市场快速增长,阿里巴巴2018年并购当地最大平台Daraz)。但人力资源技能有限(成衣工人月最低工资约800元人民币,但受教育程度低需培训)、融资成本高(企业贷款利率两位数,建议利用“一带一路”专项贷款)、法律合规严格(需符合欧美买家社会责任与环保认证要求)。
四、战略定位:长期深耕的“根据地”而非短期跳板
南亚八国总人口近20亿,但印度对中资设限严格,巴基斯坦政局不稳,斯里兰卡受债务危机拖累,相比之下孟加拉国对华合作意愿强(连续15年最大贸易伙伴,近700家中资企业创造55万就业)、竞争环境相对友好,且具备“地缘枢纽”(孟加拉湾顶端,连接南亚与东南亚)、“经济成长性”(2023年GDP增速6%,人均GDP已反超印度,2026年或脱离“最不发达国家”行列)等优势。
但孟加拉国更适合作为长期深耕的“根据地”:其商业成功依赖精细化运营(从消费者教育到政府关系全方位投入),且印度对孟中合作的戒备使其难以成为进入印度的跳板。中企需避免将孟加拉视为短期“桥头堡”,而应制定区域化布局(如“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双基地策略),通过“贸易代表处起步—培养本地化团队—联合中资伙伴抱团出海”的渐进路径,逐步扎根。
结语:长期主义者的机遇之地
当下的孟加拉国,如同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充满活力却也面临转型阵痛。对中国企业而言,这里既有庞大人口带来的市场潜力、新政权迫切发展的政策红利,也有政治过渡期的不确定性、基础设施短板与国际竞争压力。正如孟加拉国中国商会负责人所言:“成功出海孟加拉,靠的是长跑而非冲刺。” 只有秉持长期主义,深入理解当地需求,尊重商业规则,才能在这片土地上收获可持续的回报。对于有耐心、有韧性的企业来说,孟加拉国或许正是下一个“中国制造”的掘金之地。
作者:杏鑫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出海,选孟加拉吗?——机遇、风...09-08
- 基金销售相关费用全线下调,公募...09-08
- 特斯拉 1 万亿美元薪酬方案:绑定...09-08
- 最会玩职场邪修的年轻人,拒绝升...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