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有人坚守拒绝 AI 的阵营?:一场关于伦理、技能与人性的保卫战
日期:2025-07-24 15:28:57 / 人气:172

“拒绝使用人工智能,即便这场战役注定失败。” 当美国畅销书作家 Jess 和 Amy 在社交平台写下这句话时,她们或许未曾想到,这个看似逆势而为的选择,会引发全球范围内的共鸣。在 AI 技术如潮水般涌入生活每个角落的今天,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固执地站在浪潮之外,他们的拒绝并非愚昧的顽固,而是一场关于伦理底线、技能尊严与人性价值的深刻坚守。
伦理困境:被窃取的创作果实
1811 年英国纺织工人砸毁珍妮机的怒火,在两个世纪后以新的形式重现。好莱坞编剧与演员的百日大罢工,揭开了 AI 时代最尖锐的伦理争议 —— 当大模型未经授权吞噬人类创作者的剧本、肖像与声音,再将加工后的成果高价兜售时,这本质上是一场 “数字时代的劳动掠夺”。英国程序员 Ben 在博客中列举的十七条拒用理由里,“被盗的劳动力” 被置于首位,他犀利指出:“某些公司盗取创作者成果训练模型,再卖回给创作者,这是赤裸裸的不道德。”
这种愤怒在创作领域尤为强烈。一位自媒体从业者坦言:“没有创作者能容忍心血被冷冰冰肢解盗用。” 当 AI 生成的文字、图像、音乐背后,是无数原创者未获补偿的劳动结晶,拒绝使用 AI 便成了对这种不公的无声抗议。就像卢德运动并非反对技术进步,而是反抗技术被用来压榨劳动者一样,今天的 AI 抵制者本质上捍卫的不是落后,而是创作成果应得的尊重与回报。
技能侵蚀:在捷径中迷失的能力
MIT 研究显示的 “依赖 AI 者大脑活跃度下降” 现象,道出了更深层的恐惧 ——AI 带来的不仅是效率提升,更是悄无声息的 “去技能化”。Ben 担心长期依赖大模型会让人从 “拥有独特技能的工作者” 退化为 “只会输入提示词的通才”,这种担忧在现实中已现端倪:习惯 AI 写脚本的从业者发现自己独立创作能力退化,依赖 AI 编程的开发者逐渐遗忘基础算法。
这就像温水煮青蛙式的能力剥夺。当 AI 代为完成思考、分析、创作等核心环节,人类的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会在 “便捷” 的诱惑下逐渐萎缩。《哈利・波特》中 “永远不要信任看不见大脑的思考者” 的警示,在 AI 时代有了新注解:当我们交出思考主动权,也就失去了对结果的掌控力。拒绝 AI 的创作者们坚持 “自己梳理逻辑、自己成文”,本质上是在对抗这种技能异化,守护人类独有的认知主权。
人性不可替代:创作过程的内在价值
在效率至上的时代,徐梅的选择显得格外动人 —— 她在工作中熟练使用 AI 完成 80% 的任务,却坚持用传统方式创作个人公众号与小说,只因 “享受思考与表达的过程”。这种坚持如同徒步登山者拒绝缆车,他们珍视的不仅是终点的风景,更是攀登途中的每一次呼吸与思考。
对许多创作者而言,创作本身就是目的而非手段。刘畅拒绝阅读 AI 生成的内容,因为 “连创作者都不愿花时间的东西,不值得读者投入精力”。这种态度背后是对人性温度的坚守:AI 可以生成统计意义上的优美文字,却无法复制人类在创作中融入的生命体验、情感波动与独特视角。当 AI 批量生产标准化内容时,拒绝者们守护的是创作中不可量化的真诚与灵魂,这正是 “真实的人以有意义的方式书写” 的不可替代性。
结语:在浪潮中守住人性微光
尽管 Jess 和 Amy 坦言 “拒绝 AI 是注定失败的战役”,但这些拒绝的声音绝非无意义的挣扎。就像历史上所有技术变革中出现的抵制者,他们的价值不在于阻止浪潮,而在于提醒狂奔的人们:技术发展应当有伦理边界,效率提升不应以牺牲人性为代价。
AI 终究会渗透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拒绝者们的坚守为我们提供了重要启示:在使用 AI 时,能否保留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否捍卫创作的伦理底线?能否让技术服务于人而非替代人?这些问题的答案,决定着我们是成为 AI 的主人,还是沦为技术的傀儡。或许正如那位自媒体人 “坚持自己成文的反抗”,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完全拒绝,而在于在拥抱技术时,永远守住人性中最珍贵的创造力、批判性与主体性。<|FCResponseEnd|> 以上从伦理、技能和人性价值等角度分析了人们拒绝使用 AI 的原因。你是否认同这样的分析?若你对某些观点有不同看法,或想进一步探讨某一原因,都可以告诉我。
作者:杏鑫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电商领域税务风险需注意的要点11-01
 - 中国创新药:从跟跑到突围,一场...11-01
 - 理想致歉了,但用户对新能源车的...11-01
 - 谁是AI之王?大模型评测的变革与...11-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