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临界点:从个人成长到企业生存的硬逻辑

日期:2025-07-24 15:28:27 / 人气:15


在这个世界上,最朴素也最硬核的道理莫过于:想要获得什么,就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想要得到商品,需支付金钱;想要习得技能,需投入时间。而在付出与收获之间,存在一个神秘的 “临界点”。编程练习不足一定数量,英语词汇量未达特定规模,人就会被困在 “低水平” 层次,承受着痛苦、失落与挫折。可一旦跨越那个点,便会豁然开朗,天地宽阔。
很多人一生一事无成,本质上就是每件事都没能跨过临界点,始终在低水平徘徊,既痛苦折磨,又毫无成果,久而久之便连尝试的勇气都丧失了。这让我想起多年前和小伙伴们分享英语学习心得时的情景。若抛开那些花哨的学习方法,比如 “多说多练”“营造英语环境” 等,实在做不到,那就索性专注背单词。一个单词重复两百遍,硬背到底,不奢求 “三天学会一万词汇量”,也不幻想 “通过词根快速记住两万词汇”,静下心来,逐个攻克。
很多人英语学不好,绝大多数是想走捷径。让他背单词,他就上网搜寻各种新奇学习技巧,结果技巧没掌握,能力也没提升。通常来说,单词背到 6000 左右,高中阅读基本能读懂;背到一万以上,考研英语文章除了复杂的 “长难句” 外,也能理解个大概,就是这么神奇。不要指望有捷径可走,该投入的时间一分钟都少不了。一万词汇量对于正常人而言,可能需要大几百个小时,具体怎么背是个人的事,但投入不足,结果绝不会陪你演戏,永远也无法开窍。
我这些年深刻体会到,“开窍” 的本质就是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会突然产生新的理解,仿佛打开新世界的大门。然后在 “超大积累” 的基础上实现大爆发,将其他人远远甩在身后。“超大积累” 既是负担,也是门槛,更是壁垒。跨越这个门槛很难,别人同样觉得难,跨不过去一切都是徒劳,而想跨过去,唯有死磕。所谓的 “认知”“思维高度” 在此时都无济于事,只有老老实实下硬功夫。
必须硬磕到底,克服前期的焦虑、中间的痛苦和后期的迷茫,不断投入时间。直到某天,当发现自己投入的时间已如此之多时,会突然发觉不再迷茫和痛苦,已然跨过门槛,进入新的境界,形成他人难以逾越的壁垒。
编程亦是如此。几年前,有位读者问我,想学编程,应该先看数据结构还是操作系统原理?我的回答是,先写出一万行可运行的代码再说,从最简单的开始,循序渐进。最早的程序可能只有三四行,后来逐渐增加到几百上千行。一万行代码是编程的 “入门门槛”,跨不过去,这辈子都别想入门。这里的 “入门” 相当于英语刚学完前一千词汇,在这之前,看再多繁杂的书籍都是浪费时间。
这些年我发现,当你找到一件正经事并想认真去做时,若感觉异常困难,此时就该问自己两个问题:一是这事到底值不值得做;二是对自己是不是至关重要。如果答案都是肯定的,那再仔细思考,学习过程中感到迷茫甚至绝望,基本源于两个原因:要么是选错了教材,内容太难不适合自己;要么是投入的时间不足。
这个世界最硬的道理就是 “投入不足,产出就足不了”。所以,选一本好教材,然后就别再四处寻找学习方法,安安静静地投入时间,投入够了,自然会有效果。不过那个 “一万小时定律” 也过于夸张,会给人带来巨大的身心压力,不提也罢。一般来说,几百个小时的认真投入就能看到明显成效。
为何说不要到处找学习方法呢?因为绝大部分人本身并无真才实学,却喜欢到处指导别人。对于普通人而言,方法是次要的,时间投入不够,再好的方法也无济于事。只有具备一定基础后,才能分辨哪些方法正确,哪些纯属扯淡。
比如我十几年前想学写代码时,到处搜集经验,很多人推荐《算法导论》,还说是 “必看书籍”。后来我才明白,这本书难度极大,属于高级进阶读物,根本不适合新手。即便几年后我写代码年收入几十万时,对这本书依旧不太感冒,从未看完过五分之一。推荐这本书给新手的人,99% 都是自己没看过,只是听别人说不错。听信这样的建议,怎么可能学好呢?
所以,一定要从简单的开始,慢慢坚持,跨过一道道坎,逐渐开悟。而且这条路必须自己走,就像婴儿成长,只能自己蹒跚学步,在摔倒中成长,别人无法替代分毫。英语中有个词叫 “take the baby steps”,像婴儿一样小步前行,毕竟世界上最顶尖的长跑冠军,也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
人们普遍认为,投入和水平的关系并非线性,而是跳跃式的。这可能与大脑的组织形式有关。我们的大脑由大量功能简单的细胞连接而成,却涌现出神奇的智能。或者说,智能是在海量链接的基础上突然产生的。因此,“数量” 成为关键,必须不断输入,等待大脑自行完成 “涌现”。
遇到太难的内容可以暂时绕过,但基础内容绝不能忽视。一般的复杂问题,都是由几个简单问题组合而成,把简单问题掌握得滚瓜烂熟,复杂问题往往能迎刃而解。即便一时无法解决也没关系,积累多了,过段时间回头再看,自然就能理解。
说到这里,突然想起高中老师说过的一件事。经常有人说,有些孩子在 “死学”,投入很多,成绩却不理想。但老师说,没有 “死学” 的孩子,只有 “装学” 的孩子。高中的知识,并不涉及普通人无法掌握的内容(当然特别笨的除外)。数学考卷的最后一题可能难度较大,但即便放弃所有这类难题,考上本科也并非难事。
事实上,高考出题也是这个逻辑,基础扎实,确保简单题不做错,想考不上本科都难。毕竟高考是分级考试,不是选拔天才,面向的是所有人。如果基础足够扎实,放弃所有超级难题,再解决中档题目,考上 211 大学基本没问题。智商正常的孩子,不存在 “死学” 却学不会基础知识的情况。唯一的可能是,他们在装样子学习,心思早已不在学习上,或者早就掉队学不进去了。
很多人从未认真解决过任何一件事,所以遇到复杂问题就焦虑,总想速成,投入一点时间就质疑为何没有结果,最终一事无成。有了孩子后,也不知道如何教育,对自己没耐心,对孩子也没耐心。这几年有个新词叫 “内耗”,说的就是因为之前没做成过事,对眼前的事心里没底。其实经历几次后就会明白,也就不会内耗了。
那些厉害的人,就像玩了无数局《绝地求生》的玩家,他们解决过很多问题,知道每一步该做什么。当感到迷茫失落时,他们明白这是正常现象,是开悟的必经之路,挺过去就好了。这样就能完成一件又一件困难任务,进而承担更复杂的任务。
尾声:曾几何时,人们总说 “减肥一定不能挨饿”,认为饿瘦会反弹且不健康。但到了今年,几乎所有减肥博主都异口同声地说 “没有不饿的减肥”,就是要少吃,就是得饿。最基本的逻辑是,减肥的本质是 “摄入小于消耗”,除极少数例外,身体肯定会有饥饿反应,饥饿是变瘦的前置条件,这就是第一性原理。
同样地,迷茫、痛苦、失落、受挫、想速成,这些都是正常的。想要做成一件事,心里的渴望与现实的进展产生冲突,自然会有这些感受。对于普通人来说,没有别的办法,只能硬磕,一点一点去啃,下笨功夫。等挺过去后,这些经历就会成为你的壁垒,成为别人难以逾越的高墙。

作者:杏鑫娱乐




现在致电 8888910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杏鑫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