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元餐饮品牌的悲歌:时代浪潮中的生存困局

日期:2025-09-21 20:14:17 / 人气:42


在西贝深陷舆情漩涡的第八天,云海肴创始人赵晗因心梗猝然离世,年仅 40 岁。这两条看似独立的消息,却像两根针,刺破了百元餐饮连锁品牌风光的表象。在北京金融街购物中心的地下一层,曾经隔扶梯相望的两家门店,如今一家已然闭店,一家客流锐减。这场命运的急转直下,并非偶然,而是一群曾被市场与资本追捧的品牌,集体走到十字路口的缩影。

一、黄金时代:经济上行期的 “标准化神话”

百元餐饮品牌的崛起,精准踩中了中国餐饮行业品牌化与连锁化的初期浪潮,成为 “经济上行期的美” 的典型注脚。彼时,整个行业都在追逐规模化、标准化与资本化,这些品牌则顺着浪潮快速成长为地方菜系的龙头。
它们的商业模式有着清晰的对标 —— 中餐版 “必胜客”。必胜客以标准化模式将欧南菜推向大众,西贝便用莜面诠释西北风味,云海肴则以小锅米线承载西南特色,甚至连人均百元的定价策略都高度相似。这一价格区间精准击中了工薪家庭的消费需求:既能满足 “吃饱吃好” 的基本诉求,又不至于构成过重的经济负担。为了贴近目标客群,它们的门店几乎成了一二线城市购物中心的 “标配”。
标准化是实现规模化的核心密码,也是这些品牌的共同选择。中餐的 “好吃” 本是主观感受,而标准化则要将其转化为可量化的指标。西贝创始人贾国龙曾极力推行 “一页纸菜单”,通过精简 SKU,为每个菜品的标准化研发铺路。这种需求直接催生了中央厨房的兴起 ——2010 年前后,尽管中央厨房曾因重资产属性被视为负累,但随着品牌规模扩大,它逐渐成为必选项。云海肴与云南农垦集团合作打造中央厨房,西贝更是在呼和浩特建起超级中央厨房,辅以三大区域中心,试图用工业化手段筑牢标准化根基。
资本的加持让这场 “标准化神话” 愈发耀眼。云海肴 2012 年完成 A 轮融资,西贝历经 4 轮融资后站在 IPO 前夜。每一笔资金都承载着资本的期待,也推动着品牌在规模化的道路上加速狂奔。那时的百元餐饮品牌,似乎正沿着 “中国麦当劳” 的蓝图稳步前行。

二、浪潮退去:经济下行期的矛盾总爆发

没有永恒的经济周期,2020 年后,百元餐饮品牌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餐厅经营者发现生意日渐冷清,食客们则开始捂紧钱包,曾经的 “香饽饽” 逐渐陷入困境。
数据是最直观的证明。2024 年北京餐饮业收入同比下降 4.9%,规模以上餐饮企业利润总额暴跌 88.8%,利润率仅 0.37%。赵晗生前曾在朋友圈直言,真实情况远比数据惨烈,99% 的餐饮企业在亏损,即便云海肴利润率达到 1%,跑赢大盘两三倍,也难言 “好” 字。销售额下滑的同时,房租、水电、员工薪资等刚性成本却丝毫未减,连锁品牌额外承担的中台与营销成本,更让利润空间被进一步挤压。
中央厨房这把 “双刃剑” 的另一面,在此时彻底暴露。它虽能保证口味稳定、减少后厨面积、适配商场消防要求,但标准化工艺也扼杀了菜品的 “惊喜感”。中餐的味蕾追求本就挑剔,消费者花钱时既期待标准化的基础体验,更渴望超预期的风味享受,而预制菜品的上限恰恰停留在 “合格线” 上。时间一长,味觉倦怠随之而来。荣小馆坚持明档现做的模式虽能满足消费期待,但近两百元的客单价,却让百元餐饮品牌望尘莫及 —— 提价则失去价格优势,现做则无力承担成本,陷入 “两难困境”。
舆情危机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西贝被罗永浩连环质疑,创始人贾国龙应对失据;云海肴新加坡店因食品安全事故被告,CEO 当庭认罪。看似偶然的事件,实则是品牌长期积累矛盾的集中爆发。当消费者对 “百元价值” 的期待越来越高,标准化体验已难以匹配需求,口碑下滑与门店收缩的负面循环就此开启。云海肴的门店数量从 2019 年的 150 家左右,到 2025 年降至 145 家,六年未实现增长,正是这场困局的生动写照。

三、突围无门:在多重枷锁中挣扎

面对绝境,百元餐饮品牌并非没有尝试突围,但多重枷锁让每一步都步履维艰。
贾国龙提出的 “改造为高度现制门店” 方案,看似切中要害,实则暗藏巨大挑战。商场门店的空间限制、现制带来的出餐效率下降、工艺标准化的普及难度,每一项都是难题,而最核心的是财务模型能否支撑 —— 现制意味着人力、食材损耗成本上升,在收入下滑的当下,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出海救命论” 同样经不起推敲。云海肴新加坡店的失败早已证明,餐饮出海远非简单的模式复制。这些品牌大多尚未建立完备的组织架构与管理体系,对海外风土人情、监管规则缺乏足够认知,一旦管理边际拉长,极易陷入能力危机。更何况,国内市场的根基尚未稳固,贸然出海更像是 “病急乱投医”。
更深层的枷锁来自资本与模式的先天矛盾。若以 IPO 为目标,品牌必须维持高开店增速与高利润,这需要不断拉大成本与收入的差值。但在经济下行期,消费需求萎缩与成本高企的双重挤压下,这一目标几乎不可能实现。与此同时,它们既无法像夫妻老婆店那样以极低的经营成本维持生存,又要背负创始人、投资人、店面合伙人的多重利益期待,在 “求发展” 与 “活下去” 之间疲于奔命。

四、悲歌背后:时代选择与行业反思

百元餐饮品牌的悲歌,本质上是时代浪潮与自身模式碰撞的结果。它们的崛起得益于经济上行期的消费红利、资本对规模化的追捧,以及消费者对标准化品牌的信任;而衰落则源于经济下行带来的需求收缩、标准化模式的先天缺陷,以及对资本路径的过度依赖。
这场困局也为整个餐饮行业敲响了警钟:餐饮的核心终究是 “味道” 与 “体验”,标准化可以作为发展的工具,但不能成为唯一的追求。当消费回归理性,“百元价值” 的衡量标准已从 “吃饱吃好” 升级为 “质价匹配”,唯有平衡成本、风味与体验,才能真正留住消费者。
赵晗的离世与云海肴的闭店,或许只是百元餐饮品牌困局的一个片段。在时代的浪潮中,更多品牌仍在挣扎。但可以肯定的是,那些能够挣脱资本绑架、回归餐饮本质、灵活适配消费变化的品牌,才有可能在浪潮退去后,找到新的生存空间。而这场 “悲歌”,终将成为中国餐饮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注脚。

作者:杏鑫娱乐




现在致电 8888910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杏鑫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