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都不跪了,中国酒店人还在死撑?
日期:2025-05-12 15:57:54 / 人气:1
"01
最近,我注意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隔壁日本,那个以“服务至上”闻名全球的国家,上个月竟然开始实施《防止顾客骚扰条例》了。

看到这个新闻标题时,我还愣了一下。
啥玩意?日本?那个把“顾客当神”的国家开始给消费者“立规矩”了?
后来,我仔细看了下这个条例的核心,其实很简单,它的目的,不是“对抗顾客”,而是“保护从业者”,它告诉所有从业人员:当顾客的要求已经越界时,你有权说不。
举几个例子:
有客人逼你道歉?不行。
有客人连续打电话重复诉求,甚至辱骂?不行。
有人未经许可把你的姓名牌、照片发到社交媒体上?更不行了。
而企业呢?不能甩锅,不能“客户投诉了你自己搞定”,必须站在员工这边,必须有机制保护你。
例如,企业可以根据情况禁止一些顾客再次进店等“黑名单”惩罚措施。
简单来说,这个条例是在“顾客是神”这句话后面,加了一个补充条款:“但服务人员也是人。”
所以,看到这条新闻时,我很快想到身边一个读者朋友清桐的故事。
清桐是厦门一家五星酒店的夜班前台,前几天,和我聊起了一件让她很委屈的事:
五一假期一天早上,酒店来了个家庭入住,大人带着孩子,可孩子什么证件都没有:没有身份证、没有户口本......
她一边看他们翻手机,一边安慰:“没关系,只要有任何证件照片都行,我都能帮忙。”可是客人翻了半天,还是啥都没有。
她又退了一步:“那这样吧,先入住,白天去派出所开个证明也行,或者回家拍个照片发过来也可以。”
结果,客人突然炸了,说:“你是不是在为难我们?”说完拉着孩子走了,还边走边说:“不住了。”
本以为事情就这么过去了,结果第二天,清桐被酒店领导叫去谈话,说她“服务态度有问题”,因为客人投诉说“被刁难”。
酒店还在工作群里公开通报批评了她,让她“以后注意服务方式”。
“我已经做到仁至义尽了,可最后我成了‘刁难客户’的人。”她跟我说这句话时,眼圈都有点红。
清桐还告诉我,之前有同事因为戴着写有名字的工牌,被客人拍了照片发到在线旅游平台上,结果被人肉出社交账号,甚至被私信骚扰。
“那时候我就在想,为什么我们还要挂名字在胸口?为什么要把自己变成顾客随时可以找到的‘责任人’?”
02
当中国酒店人还在死扛,但为何一贯讲究服务精细度的日本为率先出台这个条例?
这件事看似突然,其实早有苗头。
近期日本各县市纷纷出台《防止顾客骚扰条例》,绝非临时起意,而是“顾客是神”文化到了不得不调整的时候。
梳理历史我们会发现,“跪舔客人”这条路日本比中国早走了几十年。
从上世纪80年代日本麦当劳提出“微笑0日元”开始,日本的服务行业就开始“拼”出了一个极致标准:服务员不仅要满足需求,还要先一步预判需求,甚至要用“笑”来让顾客觉得舒服、被重视。
那是一种“顾客一切都对”的文化,也是平成年间修复二战伤痕,刺激消费的一种手段。
有点变态,但有着很深的时代烙印。
可“神”也有不讲理的时候。渐渐地,这种极致的“顾客是神”,演变成了一种失控的过度服务。
这些年日本新闻里不乏顾客因为点餐问题要求服务员下跪,还有顾客在社交平台晒出员工的姓名、照片,配着恶评搞人肉搜索,还有人因为退货纠纷骂员工整整半个小时。
一开始,是顾客不讲理;后来,是企业害怕投诉,不敢得罪顾客;最后,是一线员工成了那个必须“扛下所有”的人。
说白了,这不就是一种“以微笑为名义的压迫”吗?
所以,如果连日本这个服务业“模范生”都开始反思这种文化,甚至用一部条例来画红线,那说明“跪舔客人”这条路真不能再走下去了。
日本大型超市BELC今年2月宣布,员工原本佩戴的带有姓名的工牌将进行改革,工牌上只会写“Staff”,以保护员工的隐私,防止客户通过姓名去识别员工并进行骚扰。
日本连锁式便利店罗森对日本店铺调查后发现,将近一半的雇员受到顾客骚扰的影响,于是从去年4月开始允许店员在工牌上用昵称代替真实姓名。
反观中国酒店业不仅像小学生一样挂着姓名牌,还要被迫做一些“过度服务”。
清桐前几天看过旅界的《五一前夜,五星酒店为何招不到前台了?》后,忍不住连夜给我发消息,连称写得太真实了。
她回忆称“我们这最近一个月,5个前台已经走了3个人,一个主管、一个领班、一个实习生,不仅是因为工资低,还因为领导要求我们做那些‘变态服务’......”
“比如我们经理要求每个月要拉到20个某OTA平台好评、每天至少发展两个XX酒店集团会员。你不去找客人要好评,就完不成KPI。”
清桐说这话时,我脑子里闪过一个画面:一个前台员工,低着头,笑着向客人“拜托”要个好评;而客人,可能皱着眉,可能不耐烦,甚至直接拒绝。
一边是“有求于人”的尴尬,一边是“不得不求”的无力。
清桐认为如果只是办理入住、退房,其实这份工作没什么压力,“但因为要达成这些业绩指标,我们只能去讨好客人,甚至被迫‘热脸贴冷屁股’,所以客人无论说啥你也不敢反抗。”
“我有时候都觉得,我不是前台,是个求人点赞的销售。”
03
可问题是一味退让,真的能换来客户的满意吗?
写到这里,我脑子里一直在回旋一个问题:日本都已经开始为服务员立规矩,划边界,我们的酒店行业呢?还打算继续靠“无限满足”来定义服务吗?
这些年,我听过不少同行的自嘲:“没有一个果盘解决不了的问题,解决不了,就送第二个。”
这句段子虽然好笑,但笑过之后,你会发现一种心酸:是不是我们只能靠送果盘、赔早餐、道歉退让,才能挽回客户的心?
过去,酒店业有一个默认逻辑:“客人满意,一切都值。”
有投诉?先道歉;有差评?先补偿;有无理要求?先满足。
久而久之,整个中国酒店业服务逻辑被“补偿”主导,边界越来越模糊,有时候,连酒店员工自己都不知道,哪些该满足,哪些可以说不。
可一旦退让成了“惯例”,客户的期待就会被“惯坏”,边界则像橡皮筋,越拉越长,最后“啪”一声断掉。
日本出台的《防止顾客骚扰条例》,其实就是对这种“无限退让”的反思,它告诉整个行业:
好服务的前提,是有边界的服务,没有边界的服务,不叫专业,只是纵容。
这些年,我们其实已经看到一些国内酒店开始悄悄调整:
有酒店明确规定:未成年人无证件绝不入住,哪怕客人闹,也不能私放。
有酒店规定:客人辱骂员工、酒后闹事,员工有权第一时间报警,不必“忍一忍就过去”。
有酒店开始用制度兜底:前台不必“私下”答应客人的“非标”要求,而是通过流程、后台把控。
这些变化,也许会让一部分“习惯了被纵容”的客人觉得“没人情味了”,但它其实是中国酒旅行业开始长大的标志。
因为如果“感动客人”靠的是酒店员工低声下气、用一次次退让去换,那不是感动,是感伤。
我又想到了清桐,她像一只受到惊吓的小鸟,心有余悸地说自己最近工作时已经戴上了口罩,以后无论是笑是烦,客人不会再看到她的表情,也无法因为照片被上传网络遭遇网暴,而她会尽量不卑不亢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她不是不想服务好客人,只是厌倦了“为了好评而服务”的方式,辞职念头在脑海中反复盘旋。
清桐不是个例,一份《中国酒店人力资源现状调查报告(2023)》显示:餐饮部员工年流失率85%,前厅部80%,客房部68%......
这样高的员工流失率,意味着什么?或许代表酒店高管连员工名字都没记全,人就走了。
事实上,酒店业的“过度服务”不仅是情绪上的消耗,也包括体力上的伤害。
另一份公开数据显示,35岁以上酒店客房员工腰椎间盘突出发病率达47%,静脉曲张、膝关节磨损等职业病,在酒店业是再普通不过的事。
而一个行业,如果员工连留下来都难做到,又谈什么“以心换心”的服务?
所以,我越来越相信,未来中国酒店行业要的,不是“感动客户”四个字,而是“让客户感受到被尊重,让员工感受到被保护。
毕竟好服务不是让员工跪着做的,好服务是让每个人都能站着笑。
"
最近,我注意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隔壁日本,那个以“服务至上”闻名全球的国家,上个月竟然开始实施《防止顾客骚扰条例》了。

看到这个新闻标题时,我还愣了一下。
啥玩意?日本?那个把“顾客当神”的国家开始给消费者“立规矩”了?
后来,我仔细看了下这个条例的核心,其实很简单,它的目的,不是“对抗顾客”,而是“保护从业者”,它告诉所有从业人员:当顾客的要求已经越界时,你有权说不。
举几个例子:
有客人逼你道歉?不行。
有客人连续打电话重复诉求,甚至辱骂?不行。
有人未经许可把你的姓名牌、照片发到社交媒体上?更不行了。
而企业呢?不能甩锅,不能“客户投诉了你自己搞定”,必须站在员工这边,必须有机制保护你。
例如,企业可以根据情况禁止一些顾客再次进店等“黑名单”惩罚措施。
简单来说,这个条例是在“顾客是神”这句话后面,加了一个补充条款:“但服务人员也是人。”
所以,看到这条新闻时,我很快想到身边一个读者朋友清桐的故事。
清桐是厦门一家五星酒店的夜班前台,前几天,和我聊起了一件让她很委屈的事:
五一假期一天早上,酒店来了个家庭入住,大人带着孩子,可孩子什么证件都没有:没有身份证、没有户口本......
她一边看他们翻手机,一边安慰:“没关系,只要有任何证件照片都行,我都能帮忙。”可是客人翻了半天,还是啥都没有。
她又退了一步:“那这样吧,先入住,白天去派出所开个证明也行,或者回家拍个照片发过来也可以。”
结果,客人突然炸了,说:“你是不是在为难我们?”说完拉着孩子走了,还边走边说:“不住了。”
本以为事情就这么过去了,结果第二天,清桐被酒店领导叫去谈话,说她“服务态度有问题”,因为客人投诉说“被刁难”。
酒店还在工作群里公开通报批评了她,让她“以后注意服务方式”。
“我已经做到仁至义尽了,可最后我成了‘刁难客户’的人。”她跟我说这句话时,眼圈都有点红。
清桐还告诉我,之前有同事因为戴着写有名字的工牌,被客人拍了照片发到在线旅游平台上,结果被人肉出社交账号,甚至被私信骚扰。
“那时候我就在想,为什么我们还要挂名字在胸口?为什么要把自己变成顾客随时可以找到的‘责任人’?”
02
当中国酒店人还在死扛,但为何一贯讲究服务精细度的日本为率先出台这个条例?
这件事看似突然,其实早有苗头。
近期日本各县市纷纷出台《防止顾客骚扰条例》,绝非临时起意,而是“顾客是神”文化到了不得不调整的时候。
梳理历史我们会发现,“跪舔客人”这条路日本比中国早走了几十年。
从上世纪80年代日本麦当劳提出“微笑0日元”开始,日本的服务行业就开始“拼”出了一个极致标准:服务员不仅要满足需求,还要先一步预判需求,甚至要用“笑”来让顾客觉得舒服、被重视。
那是一种“顾客一切都对”的文化,也是平成年间修复二战伤痕,刺激消费的一种手段。
有点变态,但有着很深的时代烙印。
可“神”也有不讲理的时候。渐渐地,这种极致的“顾客是神”,演变成了一种失控的过度服务。
这些年日本新闻里不乏顾客因为点餐问题要求服务员下跪,还有顾客在社交平台晒出员工的姓名、照片,配着恶评搞人肉搜索,还有人因为退货纠纷骂员工整整半个小时。
一开始,是顾客不讲理;后来,是企业害怕投诉,不敢得罪顾客;最后,是一线员工成了那个必须“扛下所有”的人。
说白了,这不就是一种“以微笑为名义的压迫”吗?
所以,如果连日本这个服务业“模范生”都开始反思这种文化,甚至用一部条例来画红线,那说明“跪舔客人”这条路真不能再走下去了。
日本大型超市BELC今年2月宣布,员工原本佩戴的带有姓名的工牌将进行改革,工牌上只会写“Staff”,以保护员工的隐私,防止客户通过姓名去识别员工并进行骚扰。
日本连锁式便利店罗森对日本店铺调查后发现,将近一半的雇员受到顾客骚扰的影响,于是从去年4月开始允许店员在工牌上用昵称代替真实姓名。
反观中国酒店业不仅像小学生一样挂着姓名牌,还要被迫做一些“过度服务”。
清桐前几天看过旅界的《五一前夜,五星酒店为何招不到前台了?》后,忍不住连夜给我发消息,连称写得太真实了。
她回忆称“我们这最近一个月,5个前台已经走了3个人,一个主管、一个领班、一个实习生,不仅是因为工资低,还因为领导要求我们做那些‘变态服务’......”
“比如我们经理要求每个月要拉到20个某OTA平台好评、每天至少发展两个XX酒店集团会员。你不去找客人要好评,就完不成KPI。”
清桐说这话时,我脑子里闪过一个画面:一个前台员工,低着头,笑着向客人“拜托”要个好评;而客人,可能皱着眉,可能不耐烦,甚至直接拒绝。
一边是“有求于人”的尴尬,一边是“不得不求”的无力。
清桐认为如果只是办理入住、退房,其实这份工作没什么压力,“但因为要达成这些业绩指标,我们只能去讨好客人,甚至被迫‘热脸贴冷屁股’,所以客人无论说啥你也不敢反抗。”
“我有时候都觉得,我不是前台,是个求人点赞的销售。”
03
可问题是一味退让,真的能换来客户的满意吗?
写到这里,我脑子里一直在回旋一个问题:日本都已经开始为服务员立规矩,划边界,我们的酒店行业呢?还打算继续靠“无限满足”来定义服务吗?
这些年,我听过不少同行的自嘲:“没有一个果盘解决不了的问题,解决不了,就送第二个。”
这句段子虽然好笑,但笑过之后,你会发现一种心酸:是不是我们只能靠送果盘、赔早餐、道歉退让,才能挽回客户的心?
过去,酒店业有一个默认逻辑:“客人满意,一切都值。”
有投诉?先道歉;有差评?先补偿;有无理要求?先满足。
久而久之,整个中国酒店业服务逻辑被“补偿”主导,边界越来越模糊,有时候,连酒店员工自己都不知道,哪些该满足,哪些可以说不。
可一旦退让成了“惯例”,客户的期待就会被“惯坏”,边界则像橡皮筋,越拉越长,最后“啪”一声断掉。
日本出台的《防止顾客骚扰条例》,其实就是对这种“无限退让”的反思,它告诉整个行业:
好服务的前提,是有边界的服务,没有边界的服务,不叫专业,只是纵容。
这些年,我们其实已经看到一些国内酒店开始悄悄调整:
有酒店明确规定:未成年人无证件绝不入住,哪怕客人闹,也不能私放。
有酒店规定:客人辱骂员工、酒后闹事,员工有权第一时间报警,不必“忍一忍就过去”。
有酒店开始用制度兜底:前台不必“私下”答应客人的“非标”要求,而是通过流程、后台把控。
这些变化,也许会让一部分“习惯了被纵容”的客人觉得“没人情味了”,但它其实是中国酒旅行业开始长大的标志。
因为如果“感动客人”靠的是酒店员工低声下气、用一次次退让去换,那不是感动,是感伤。
我又想到了清桐,她像一只受到惊吓的小鸟,心有余悸地说自己最近工作时已经戴上了口罩,以后无论是笑是烦,客人不会再看到她的表情,也无法因为照片被上传网络遭遇网暴,而她会尽量不卑不亢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她不是不想服务好客人,只是厌倦了“为了好评而服务”的方式,辞职念头在脑海中反复盘旋。
清桐不是个例,一份《中国酒店人力资源现状调查报告(2023)》显示:餐饮部员工年流失率85%,前厅部80%,客房部68%......
这样高的员工流失率,意味着什么?或许代表酒店高管连员工名字都没记全,人就走了。
事实上,酒店业的“过度服务”不仅是情绪上的消耗,也包括体力上的伤害。
另一份公开数据显示,35岁以上酒店客房员工腰椎间盘突出发病率达47%,静脉曲张、膝关节磨损等职业病,在酒店业是再普通不过的事。
而一个行业,如果员工连留下来都难做到,又谈什么“以心换心”的服务?
所以,我越来越相信,未来中国酒店行业要的,不是“感动客户”四个字,而是“让客户感受到被尊重,让员工感受到被保护。
毕竟好服务不是让员工跪着做的,好服务是让每个人都能站着笑。
"
作者:杏鑫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小红书×天猫“红猫计划”:是重...05-12
- AI时代的人类认知保卫战:当"逻...05-12
- 芯片路线图,或被颠覆:曲线设计...05-12
- 外资零售巨头在中国的兴衰沉浮...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