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前首富的中国压力:迈瑞医疗失速与自救之路

日期:2025-09-17 16:11:17 / 人气:4


当 74 岁的李西廷在 2024 年 5 月的股东大会上掷出 “2030 年跻身全球医疗器械综合实力 Top10” 的雄心时,这位连续四年问鼎新加坡首富的企业家或许未曾料到,三个月后的半年报会成为迈瑞医疗上市以来最沉重的 “成绩单”。2025 年上半年,公司营收同比下滑 18.45%,净利润骤降 32.96%,首次中报业绩负增长的现实,让这家 “医械茅” 的千亿征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中国市场压力。

一、从巅峰到失速:增长神话的落幕

迈瑞医疗的崛起曾是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的传奇。1991 年,李西廷与伙伴创立公司后,先以代理通用、西门子呼吸机积累原始资本,随后凭借 “自研 + 价格优势” 在进口垄断市场中突围,1999 年实现从代理商到生产商的关键转型。通过外延并购与业务聚焦,公司形成生命信息与支持、体外诊断、医学影像三大核心板块,2017 年营收破百亿,2020 年借疫情东风突破 200 亿,2022 年再攀 300 亿高峰。
资本市场上,李西廷的决策更显魄力。2006 年带领迈瑞登陆纽交所,成为中国首家赴美上市医疗设备企业;2016 年以 33 亿美元估值私有化退市,彼时已加入新加坡国籍的他,被外界解读为意在简化全球资本运作流程。2018 年回归 A 股后,公司市值一路飙升,2021 年股价突破 460 元,市值超 6000 亿元,李西廷也以 230 亿美元财富登顶新加坡首富。
但辉煌背后,增长放缓的隐忧早已潜伏。自 2017 年起,迈瑞的营收与净利润增速持续下行,即便 2020 年疫情期间短暂反弹,仍难改颓势。2024 年净利润增速仅 0.74%,2025 年上半年更是迎来上市后首次中报负增长。股价同步受挫,2025 年 4 月最低跌至 203.88 元,较高点腰斩,2900 亿元市值较峰值蒸发超 50%。这场失速并非偶然,而是长期增长乏力与多重压力共振的必然结果。

二、内外困局:增长天花板下的双重绞杀

迈瑞医疗的困境,本质是成长性消失与发展模式瓶颈的集中爆发,既源于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更根植于内部创新基因的缺失。
内部顽疾中,“跟随式创新” 的路径依赖成为最大掣肘。长期以来,迈瑞以国际巨头产品为标杆,通过逆向研发与局部优化推出 “高性价比” 替代产品,这种模式在市场初期快速打开了空间,但也埋下了技术同质化的隐患。2024 年,国家知识产权局裁定其 “流量传感器及安装组件” 专利全部无效,揭开了公司与科曼长达 10 年的专利纠纷冰山一角。企查查数据显示,迈瑞涉及专利类诉讼达 91 件,占 TOP10 案件总数的 44.83%,“侵害发明专利纠纷” 高居首位。技术壁垒的薄弱直接导致竞争加剧 ——2025 年上半年,在营收超 10 亿元的 30 家医疗器械企业中,迈瑞营收增速列倒数第 3,净利润增速列倒数第 8。
同质化竞争进一步引发价格内卷与合规风险。医疗器械领域 40% 的腐败案件占比(据国家卫健委反腐专家数据),折射出行业 “带金销售” 的沉疴,迈瑞的代理商也曾卷入相关风波。而随着国家反腐力度加大与集采政策推进,低价竞争成为常态:2025 年新疆县域医共体采购中,其超声产品节费率最高达 73%;仙游县招标中,部分血液检测设备更是以 0.01 元 / 套中标,较 2022 年公立医院 59.8 万元的中标价形同 “白送”。政策与市场的双重挤压,让依赖传统盈利模式的迈瑞倍感压力。
外部环境的变化更添挑战。国内医疗器械市场从 “短缺” 走向 “过剩”,入局者激增导致市场份额被持续蚕食;海外市场虽占比首次突破 50%,但增长质量堪忧 ——2025 年上半年国际收入 83.32 亿元,5.39% 的同比增幅主要依赖发展中国家拉动,欧美等高净值市场仅增长 5% 左右,亚太地区甚至负增长。对于志在全球前十的迈瑞而言,无法突破欧美市场壁垒,国际化战略便难以落地。

三、自救突围:多元布局能否打开新局?

面对增长困局,74 岁的李西廷选择亲自掌舵破局,推出涵盖新业务、国际化的多重自救举措,但成效仍待时间检验。
新业务布局成为迈瑞的核心发力点。在 AI 医疗领域,公司以 “瑞智、瑞检、瑞影” 系统为载体,结合启元 AI 垂域大模型,试图在精准诊疗与医院管理领域实现突破;微创外科业务已显现起色,2024 年虽生命信息与支持业务营收下滑 11.11%,但其中微创外科板块增长超 30%,公司判断 2025 年将成为超声刀、腔镜吻合器等耗材的放量元年;动物医疗领域动作频频,2020 年成立子公司后,2024 年开工投资 17.74 亿元的全球总部基地,前三季度国际动物医疗业务增速超 30%;心血管赛道则通过收购惠泰医疗实现切入,完善业务矩阵。不过,这些新业务普遍处于早期阶段,尚未形成规模收入,能否突破 “跟随式创新” 的惯性,建立原始创新能力,仍是未知数。
国际化战略的深化同样面临考验。尽管 2025 年上半年海外收入占比首达 50%,但这更多源于国内营收萎缩的 “被动提升”。发展中国家贡献了 66.39% 的国际收入,而欧美市场因技术壁垒与合规要求,始终难以实现突破性增长。对于迈瑞而言,若无法在欧美市场建立品牌与技术优势,“全球前十” 的目标无异于空中楼阁。
资本市场对这些自救举措仍持观望态度。投资者更期待看到实质性的创新成果与业务增量,而非单纯的布局规划。正如市场所担忧的,迈瑞需要向外界证明,无论掌舵人国籍如何,企业仍能持续突破技术瓶颈,为中国科技进步贡献力量 —— 这或许是比短期业绩反弹更重要的 “信任重建”。

四、结语:首富的压力与行业的反思

迈瑞医疗的失速,是中国医疗器械行业从 “规模扩张” 向 “质量提升” 转型的缩影。李西廷的新加坡国籍曾被视为全球化布局的便利条件,但在业绩下滑的背景下,却意外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本质上反映了市场对民族企业技术自主性的深层期待。
对于迈瑞而言,当前的压力既是危机也是转机。若能借此打破 “模仿创新” 的路径依赖,在 AI 医疗、高端耗材等领域建立真正的技术壁垒;若能突破欧美市场的准入瓶颈,实现高质量的国际化;若能彻底摆脱合规风险,重建市场信任,这家曾经的行业标杆仍有重回巅峰的可能。反之,若只是在多元化布局中延续旧有模式,增长天花板将难以突破。
“全球前十” 的目标并非遥不可及,但迈瑞首先需要跨越的,是自身发展模式的 “生死关”。对于中国医疗器械行业而言,迈瑞的自救之路更具样本意义 —— 唯有将原始创新深植于企业基因,将合规经营作为发展底线,才能在全球竞争中真正站稳脚跟。这或许,正是新加坡前首富当下最需要破解的 “中国压力”。

作者:杏鑫娱乐




现在致电 8888910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杏鑫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