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投资焦虑期:华尔街与硅谷的博弈困局与破局方向
日期:2025-11-19 15:04:52 / 人气:1
当前AI领域的投资叙事正发生微妙转向:一边是机构对英伟达的持仓分化、硅谷对独角兽的多空争议,另一边是巴菲特重仓谷歌等长期价值认可。这场围绕AI投资的焦虑与博弈,本质是华尔街短期交易逻辑与硅谷长期技术信仰的碰撞,也折射出AI产业从狂热扩张向理性沉淀的过渡阵痛。
博弈表象:多空对决与资本迷局

AI投资市场的分歧已进入显性化阶段。在机构持仓层面,第三季度出现显著分化:
- 减持阵营:软银孙正义、桥水达里奥、宏观基金彼得·蒂尔等大规模减持英伟达,认为其估值与基本面偏离;
- 增持阵营:木头姐等机构逆势加仓,押注算力需求的长期红利;
- 散户接盘:尽管机构分歧加大,英伟达股价仍上涨近50%,散户与动量资金成为重要接盘力量。
硅谷的非共识焦虑更为突出。在旧金山Cerebral Valley AI峰会上,当被问及“最想做空的非上市科技企业”时,AI搜索明星Perplexity居首、OpenAI位列第二;但在“最想投资的非上市企业”榜单中,OpenAI与Perplexity又分别排名第二和第七。这种矛盾态度,凸显出硅谷对AI独角兽“高潜力与高风险并存”的纠结认知。
循环融资则成为资本市场的独特景观。软银出售英伟达股票后,联合自有资金向OpenAI投入225亿美元,而OpenAI又将资金用于采购英伟达GPU,形成“减持-投资-采购”的资金闭环。这种模式被市场解读为“左脚踩右脚往上爬”,反映出AI领域资金枯竭下的内循环支撑逻辑。
焦虑根源:高投入与回报失衡的隐忧
唱空AI的核心论据集中于“投入产出比失衡”与“泡沫化风险”。从投资规模看,AI基础设施投入已创下美国和平时期纪录:
- 按GDP占比计算,当前AI基建投资仅次于19世纪美国铁路投资,超过曼哈顿计划、阿波罗计划及互联网、油页岩革命时期的投入;
- OpenAI计划8年内投入1.4万亿美元建设数据中心,美国五朵超级云(亚马逊AWS、微软Azure等)2030年前每年投入6500亿美元,总计近4万亿美元。
但收益预期却不容乐观。即便按乐观估算,OpenAI、Anthropic等头部企业年收入总和约250亿美元,而OpenAI最乐观预计2029年仍将亏损逾千亿美元。更关键的是,经济学家开始质疑AI对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作用,若实际效用不及预期,巨额算力投资可能重蹈互联网光纤泡沫覆辙——超过90%的资产面临过剩闲置。
循环融资的风险进一步加剧市场不安。英伟达、甲骨文、OpenAI等多方形成的闭环融资,虽通过长单记入RPO(未来合同收入)美化会计报表,但背后暗藏隐忧:长单可能面临重新谈判、延期或降价,若OpenAI收入不及预期导致资金链断裂,高负债的甲骨文及新型云企业将遭受订单与估值双重打击,甚至可能由英伟达接盘闲置算力。
硅谷反驳:算力刚需与现实约束
面对唱空声音,硅谷AI圈提出三点反驳理由:
- 算力需求真实旺盛:从台积电CoWos产能到英伟达B200/B300芯片、AMD MI300/MI400,再到谷歌TPU定制芯片,均处于供不应求状态,2020年发布的A100芯片仍在满负荷运转;
- 电力约束延缓过剩:亚马逊、微软等巨头的千亿美元数据中心项目因电力短缺受阻,客观上限制了产能扩张速度,真正的算力过剩最快需等到2027年规划项目通电后才可能出现;
- 巨头持续加码验证价值:谷歌明年资本支出将达千亿美元级别,微软激进加码数据中心投资,彼得·蒂尔抛英伟达的同时加仓微软,表明市场并非否定AI本身,而是担忧结构性失衡。
破局路径:从集中到分散的投资转向
当前市场并非全面看空AI,而是进入“风险分散与价值重构”阶段,投资者正从三个维度调整策略:
- 供给端分散:减持英伟达“循环融资同盟”(英伟达、甲骨文及部分新型云企业),转向中国开源模型、谷歌TPU等替代方案,降低对单一生态的依赖;
- 时间轴分散:减少短期基础设施、供应链的投资权重,聚焦拥有全栈技术、垂直整合生态的科技巨头(如谷歌、微软),看重其长期抗风险能力;
- 价值链分散:关注AI芯片价值转移趋势,HBM等存储在高端芯片BOM价值占比已超50%,未来将迎来超级周期;同时布局AI应用企业,2026年具备“体验深度、数据护城河”的应用端有望成为价值创造主力。
这场华尔街与硅谷的博弈,最终或将推动AI投资从“狂热集中”走向“理性扩散”。当资本褪去短期炒作光环,AI的价值将回归技术本质——那些能将算力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构建可持续商业模式的企业,才能在这场革命中真正立足。
作者:杏鑫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台湾海峡的风11-19
- 俞敏洪真“翻车”了?11-19
- AI投资焦虑期:华尔街与硅谷的博...11-19
- AI时代的就业真相:1.8亿岗位数...1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