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 “变脸”,兴业消金困局何解?

日期:2025-07-03 10:47:59 / 人气:5


**
在竞争激烈的消费金融领域,曾凭借独特线下模式跻身头部阵营的兴业消费金融,如今正陷入发展泥沼。2022 年,它以 101.35 亿元营收、24.93 亿元净利润的亮眼成绩,稳居行业第一梯队;然而 2024 年财报却犹如一记重锤 —— 营收降至 100.67 亿元,同比下滑 10.36%,净利润更是从 2023 年的 20.72 亿元暴跌至 4.3 亿元,降幅高达 79.25% ,总资产也缩水至 821.22 亿元,同比下滑 5.53%。曾经的辉煌不再,兴业消金究竟遭遇了什么?又该如何破局?

一、线下模式的辉煌与隐患

作为 “银行系” 消费金融的 “二哥”,兴业消金自 2014 年成立起,便依托控股股东兴业银行(持股 66%),走出了一条差异化的线下发展之路。不同于以线上业务为主的招联消金,兴业消金聚焦线下大额贷款,初期瞄准个体工商户等传统银行覆盖不足的客群。这些客户因信用记录缺失、线上风控数据匮乏,兴业消金采用 “上门收件、亲核亲访” 的模式,通过线下面对面尽调核实收入、查验资产,以此降低风险。
随着市场变化,兴业消金将目标客群拓展至年轻高学历群体,并推出 “家庭消费贷”“兴才计划”“立业计划” 三大核心产品。其中,“兴才计划” 作为 “学历贷”,以每月付利息、毕业后一次性归还本息的灵活还款方式吸引客户。凭借线下直销团队和兴业银行超 2600 万零售存量客户资源,兴业消金迅速完成全国化布局,截至 2020 年末,线下业务部达 31 家,覆盖近 50 座城市。
2018 - 2020 年,线下大额贷款业务的扩张,使得线上贷款占比持续走低,从 2018 年的 14.57% 降至 2020 年上半年的 4.66%。尽管 2020 年后受疫情影响,兴业消金开始探索 “线上 + 线下” 模式,线上贷款占比逐步提升至 2023 年的 30%,并通过发行金融债、增资等方式扩大规模,但快速扩张的隐患也随之显现。
不良贷款余额从 2021 年的 11.04 亿元翻倍至 2023 年的 21.49 亿元,不良贷款率从 1.90% 攀升至 2.49%。而大额贷款产品还款灵活、先息后本等特性,虽在前期释放利润,但还款压力集中爆发时,坏账风险剧增。以 “兴才计划” 为例,黑猫投诉上有用户反映其实际年化利率高达 11.76%,且存在伪装成 “助学贷款” 的问题。随着贷款陆续到期,兴业消金的信用减值损失从 2021 年的 25.99 亿元飙升至 2024 年的 77.60 亿元,直接导致业绩大幅下滑。

二、线上转型的艰难突围

面对业绩困境,兴业消金将线上业务视为破局关键。2024 年 5 月,公司发布线上获客项目供应商征集公告,计划通过合作机构筛选推荐客户,并由具备担保资质的公司提供连带责任担保。董事长戴叙贤也表示将加大线上渠道拓展,以小额分散消费贷款实现业务增量。然而,这条线上转型之路困难重重。
与杭银消金(二股东滴滴)、长银五八消金(二股东 58 同城)、哈银消金(二股东度小满)等引入互联网平台股东的同行相比,兴业消金缺乏互联网基因与流量入口,自身 APP 流量不足,也无分期商城等消费场景,只能依赖外部平台购买流量。目前,其通过桔多多、360 借条等平台开展联合贷款业务,但高利率问题引发大量投诉。黑猫投诉上,有用户反映在桔多多借款,实际年化综合利率达 36%,而下款方正是兴业消金。
更棘手的是,外部平台提供的流量多为二手流量,平台未对客户进行画像分析便加价转卖,导致客户与兴业消金风控标准不匹配,信用风险加剧,逾期率上升。此外,消费贷市场更注重场景融合与用户黏性,即便成功引流,如何提高线上用户复贷率仍是难题。尽管兴业消金尝试将线上消费贷流量转化为线下现金信用贷,但这种模式不仅与提振消费的趋势相悖,其可行性也有待市场检验。
从辉煌到困境,兴业消费金融的遭遇折射出消费金融行业的挑战与变革。无论是线下大额贷款模式的弊端,还是线上转型的重重阻碍,都在考验着兴业消金的应变能力。若无法解决消费场景缺失、流量质量差、风险控制难等核心问题,未来的 “阵痛期” 或许还将持续,破局之路依旧漫长而艰难。

作者:杏鑫娱乐




现在致电 8888910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杏鑫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