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画作卖出100多万,这个世界没有疯

日期:2025-11-01 16:51:33 / 人气:8



从争议到认可:AI艺术崛起之路

三年前,一幅名为《太空歌剧院》的作品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博览会艺术比赛的数字艺术类别中斩获头奖。这幅画作由游戏设计师杰森·艾伦借助Midjourney生成,再经Photoshop润色完成。然而,消息一经公示,质疑声便铺天盖地而来,许多人指责艾伦拿AI的成果充当自己的作品参赛。面对质疑,艾伦坚称自己遵守规则,问心无愧,评委会也表示即便事先知道Midjourney是AI工具,依然会把一等奖颁给这幅作品,因为他们看重的是画作本身而非创作过程。当年这桩风波引发了巨大讨论,微博相关热搜阅读量突破1亿次。在那个时候,人们还在激烈争论AI是否具有“创作能力”,支持和反对的声音激烈碰撞。

但时过境迁,如今AI画作已大大方方地走进大雅之堂,不仅进入美术馆、博物馆,还在拍卖中拍出了惊人的高价。

权威艺术机构态度的转变

2023年10月,世界顶尖的现代艺术殿堂纽约MoMA(现代艺术博物馆)宣布将土耳其艺术家Refik Anadol创作的AI数据艺术作品《Unsupervised》(机器幻觉系列)收入馆藏。这件大型沉浸式装置此前在MoMA展出了近一年,最终成为该馆首件永久收藏的人工智能艺术作品。不仅仅是MoMA,传统艺术机构对AI艺术的接受度正全面提升。丹佛艺术博物馆收藏了一部生成式AI制作的短片,将其作为永久馆藏中的首部AI制作品;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LACMA)近期接收了多件AI艺术作品捐赠;法国蓬皮杜中心也将部分由算法生成的加密艺术品纳入收藏。这些主流美术馆的举动,无疑是一种风向标,暗示着AI生成的作品已经开始正式以“艺术”的身份被认可,逐步走出野蛮生长的灰色地带,得到了权威艺术机构的正视。不过,即便《Unsupervised》在MoMA展出,仍有人嘲讽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屏保壁纸,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AI艺术被认可的一个重要标志。

市场对AI艺术的肯定

进入艺术馆和博物馆只是AI艺术发展的第一步。今年年初,世界顶级拍卖行之一的佳士得举行了全球第一场专门汇集AI作品的拍卖专场。此次拍卖涵盖了从20世纪60年代的早期计算机艺术先驱到当代AI艺术家的共30余件拍品,总成交额达到约72.9万美元,28件拍品成功拍出,成交率约82%。其中,夺得魁首的是被MoMA看中的艺术家Refik Anadol在2021年的作品,该作品利用超过120万张国际空间站及卫星影像,通过机器智能重新演绎太空影像,以277,200美元成交。

2024年,更是出现了完全由机器人绘制的作品。这幅名为《AI God: Portrait of Alan Turing》(人工智能之神:图灵肖像,2024)的作品,致敬计算机科学先驱艾伦·图灵,以AI算法解析图灵肖像,并结合图灵二战时期发明的解码机意象创作而成,作者是一位机器人。拍卖现场竞争激烈,共有27次出价,最终以超过100万美元的高价成交,据苏富比称,这是迄今价值最高的机器人艺术品。

不同群体的不同反应

对于一部分创作者来说,这是个好消息。他们不仅可以用AI创作,作品还能受到认可,甚至拍出高价。但对于另一部分传统艺术家而言,情况则截然不同。佳士得的拍卖一落锤,传统艺术家们就集体声讨。在他们看来,AI艺术品来自算法、数据库,并非传统意义上“一笔一画”的创作与心血。有人质疑,如果Refik Anadol的《Unsupervised》仅仅是机器的一种排列组合,那么它究竟是“艺术”,还是“高科技的数据可视化”?“一幅卖了27万美元的画,是靠喂了120万张太空图训练出来的”,这样的说法对于专业创作者来说,听起来难免有些刺耳,毕竟他们曾付出大量的训练和心血才创作出自己的作品。艺术、创作本是人类自我表达的核心领域,当AI开始“创作”,人类不禁怀疑自己是否还具有独特性和重要性。

然而,对于爱好者、AI极客而言,这却是一桩又一桩好消息。过去,艺术的价值体现在“创造者之手”,即艺术家精湛的技艺、投入的时间、独有的笔触和对材料的驾驭能力。而现在,在这个AI艺术的时代,价值的重心正在向挑选、策划的过程转移。面对AI可能生成的上千张图像,艺术家扮演了最终“总编辑”的角色,从中挑选出最能体现自己想法概念,同时最具视觉冲击力的作品,然后再决定呈现的形态。艺术创作的过程从以往对技艺的看重,转向对“概念”与“流程”的看重。相比于传统艺术家,愿意尝试新技术的这批人,不在乎艺术既有的定义。如果借助工具就能在行业里站稳脚跟,甚至拿到奖、进拍卖行,卖出百万高价,那无论如何都是耀眼的成绩。说不定,下一个写出能拍20万美元的prompt的人,就是自己,技术的民主时代似乎即将到来。

AI艺术未来的挑战与机遇

真的会这么简单吗?过去,一位艺术家的风格与创作,背后往往是数十年人生经历、情感挣扎、文化学习和独有技艺的沉淀,这些共同建构了难以被复制的“独特性”。而现在,这种独特性被一个共享的、高效的算法模型所取代。这反过来对“策展者之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海量的AI生成图像中,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将不再是“生成效果最好”的那个,更可能是“提出问题最尖锐”“概念最与众不同”“视角最独特”的那个。未来,AI艺术作品的竞争力,或许不是技术操作,而是哲学思考、对现象的批判和对人类复杂情感的深刻洞察,而这些是机器难以模仿的“人性”。AI艺术在获得市场认可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展现真正艺术价值和独特性的挑战。

作者:杏鑫娱乐




现在致电 8888910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杏鑫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