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二手烟腌入味,他们受够了

日期:2025-08-18 16:22:30 / 人气:7


一支香烟,再次点燃了舆论场。
7月29日,一名外籍人士在上海某餐厅就餐时,劝阻顾客铁某某不要吸烟,引发对方不满,双方发生肢体冲突,引发网络关于公众场合吸烟的热议。
商场店铺、咖啡店内、高铁候车处乃至医院走廊,皆可看见烟民旁若无人地抽烟。实际上,在中国,公共场合禁止吸烟并非处于无法可依的困境。多地城市早已推出过室内控烟的相关条例,但明文规定和落地实行之间,仍然隔着很远的距离。
烟民们总是缓缓点上一根香烟,对周遭厌弃的眼神视若无睹。在他们眼里,在公众场所吸烟,似乎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更无需对任何人感到抱歉。如果有人劝他们不要在室内吸烟,反而成了一种冒犯。
外籍人士因劝阻室内吸烟被打后,社交媒体上涌现了许多禁烟博主,以及许多“苦二手烟久矣”的声音。
有人开始意识到二手烟本质是一种权力的霸凌,因为发现在男性领导吸烟的情况下,周围男同事室内抽烟的情况也会更加猖獗;有人开始做禁烟账号,记录每一次劝阻室内吸烟的全过程;有打工人把带有林则徐照片的禁烟标语夹在了公司的发财树上;有店主大吐苦水,称店里因禁止吸烟遭顾客恶意差评。
多数人不解,二手烟明明是烟民对其他人的冒犯,制止时又为何总有重重阻碍?部分烟民又认为,在哪里抽、什么时候抽,这是他们的权利。这一次,烟民和非烟民,站在了控烟问题的两个对立面。
二手烟受害者,成为禁烟志愿者
自从开始劝禁烟之后,苏崎把自己的社交媒体名字加上了“二手烟受害者”的后缀。
由于身体原因,苏崎天生对烟味十分敏感,闻到烟味容易喉咙痛和扁桃体发炎。早在2017年,他就开始在漫展上做禁烟志愿者。2024年底,“徐娇劝阻男子餐厅内抽烟被抢手机”的相关话题登上微博热搜,让他意识到,越来越多人开始注意到这个事情。于是,苏崎拿起了手机,开始记录他和室内二手烟的每一次斗争。
(图/受访者提供)
在视频中出现最高频的场所,是苏崎谷子店附近的商场楼道。他的店铺开在武汉的一家商场里,时不时就会闻到楼道里传来的烟味。
楼道的地面布满斑点,大多是烟头留下的痕迹,楼梯的缝隙有些泛黄,苏崎说,这都是长年累月烟头燃烧的焦油熏出来的。
他试过和商场物业进行交涉,多次反映有人在楼道抽烟。光是武汉的市民投诉热线,他就打过三四十次。苏崎表示,刚开始投诉比较频繁的时候,商场确实“认真对待”了一些:相关部门上门调查,商场配合对方,贴上了“禁止抽烟”的标志,撤走了垃圾桶上方的烟灰缸,遇上周末人多的时候,偶尔还会安排人巡逻。
但随着投诉次数的增多,最后这个问题还是不了了之。“刚开始投诉还很当一回事。但投诉多了之后,商场就没有更多的后续动作了。”苏崎说道。
烟头给楼道地上留下了许多痕迹。(图/受访者提供)
苏崎的身高并不算高,但他发现,在劝告他人不要室内抽烟时,男性身份还是带来了一些便利。一位店里的前女性员工,也曾经提醒他人不要在商场楼道吸烟,结果她表示对方的反应“特别恐怖”,“差点以为自己要被打了”。
他回想自己去制止时的场景,对方要么不理会他,要么灭烟默默走开,即便对方态度很不友好,顶多会说一句“关你屁事”。
苏崎背的书包上,写着“讨厌二手烟”。(图/受访者提供)
对二手烟的反抗,渗透进了苏崎生活中每一个角落。他把“拒绝二手烟”的背包挂件挂在身上,经常使用的书包上也写着“讨厌二手烟”五个大字。有一次,苏崎骑着共享单车下班,后面有一个大叔骑着电动车经过,嘴里念出挂件上的字,吐槽了一两句,扬长离开了。
不敢出声反抗二手烟的普通人
像苏崎一样坚持和室内抽烟直接对抗的人,在生活中仍占少数。有心“杀敌”,无力改善,有时才是普通人禁烟的常态。
李思名算是这类人中的典型。作为一个同样厌恶二手烟的人,他几乎没有试过和烟民直接产生冲突。“如果在大城市,我会温和地告诉对方这里不能抽烟。但如果在小地方,我基本上就不会出声劝阻。”
在他看来,一方面,小城市的控烟条例不及一线城市完善,很难在现场找到禁烟的标志,另一方面,人生地不熟的情况下,他也不想贸然和别人起冲突。
在各地旅游时,李思名经常会去到不同城市的高铁站或火车站。他发现,几乎每个站台都有人吸烟。且不说随处可见的灭烟处,当路过像广州南站或石家庄站这类比较大的站点,乘务员还会用广播通知,让下车抽烟的乘客不要走太远。有几次,李思名甚至拍到了交班乘务员在站台吸烟的画面。
这些布局和设置,无形中默许了站台吸烟的行为。
在一个封闭的车站里,有人站在“禁止吸烟”的牌子下抽烟。(图/受访者提供)
李思名用手机拍下了许多公众场合吸烟的视频,上传到了社交媒体。令他意外的是,这类视频得到了很多网友的关注和评论,有一条视频的点赞量甚至到了1.3万。这时,他才发现原来有这么多人和他一样,不喜欢被迫闻到烟味。
除了同感和共情外,网络上也有指责他不够强硬的声音。有网友在评论区质疑,询问李思名:“如果不满意别人抽烟,那就直接告诉对方,拍下来有什么用?”但李思名并不想和烟民吵架,他认为,即便吵赢了也很难改变烟民以后的习惯,把这种行为曝光出来,反而能得到更多人关注。
一家商场里,商场内吸烟罚款的文字被人用烟头烫坏。(图/受访者提供)
除了公共场所外,工作环境也是许多人受二手烟困扰的高发地。
如果说在商场、医院之类的公共场所中,烟民和非烟民尚且处于相对平等的关系,那么,在工作场所中,烟雾缭绕的环境,还时常遍布着权力关系的蛛网。
在之前一家公司工作的时候,李思名时不时会在男厕所闻到烟味。他记得,厕所的通风本来就不算好,如果有人在里面抽烟,烟味可能一天都散不了。
李思名打印了“禁止吸烟”的A4纸贴在厕所门口,有一张被人撕下来了,另外一张还贴在门后,但是没有多少作用。再闻到烟味的时候,他就会去其他楼层上厕所。“后来逐渐适应了,也觉得没什么。”
包括他在内的很多同事,还在公司的会议室附近闻到烟味。因为领导经常会在里面抽烟,会议室门一打开,烟味就散播到了办公区。
李思名印象很深刻,在一次和领导的谈话中,三十分钟内,对方在封闭的办公室内,点燃了三根中华。他当时没有想过让领导不要抽烟,“那是别人的办公室,我只是一个打工的,从权力的角度来说不可能让他改变什么,我觉得忍忍就过去了。”
但从那以后,李思名在求职时,如果发现应聘的公司有烟头或有人抽烟,无论待遇如何,他都不会考虑入职。
前不久,他来到一家事业单位面试,结果发现有领导在茶水间抽烟。“茶水间有烟头,但大厅和会议室都贴着‘禁止抽烟’的标语。但是,贴这些东西对领导来说根本没有用,因为领导就是公司的一家之主,根本没有人能管得到他。”他补充道,“这也是一种权力霸凌。”
采访过程中,李思名那边的声音时不时变得断断续续。采访结束后,他不好意思地解释,刚才他在咖啡馆,隔壁有一个人在抽烟。为了躲那个人,他只好走远些,可能因为这样,信号才变得不好。
劝禁烟被差评,无处伸冤的商家
开业的第二年,Sam在自家咖啡店门口立了一块“禁止抽烟”的牌子。
哪怕是简单扫一眼店里环境,也可以发现,咖啡店内贴了不少于十张大小不一的“禁止抽烟”的标语或图案。在咖啡店社交媒体账号的简介一栏,除了咖啡店的地址、营业时间外,还有一句“禁止吸烟,谢绝打牌”。
Sam的咖啡馆内,贴满了室内禁烟的标志。(图/受访者提供)
Sam告诉我,最开始开店的时候并没有这个规定。随着营业时间推移,他发现有一些素质比较低的客人,会在店内抽烟,许多不喜烟味的客人也会找他投诉。加了店内禁烟标识之后,仍然有客人无视提醒继续抽烟,Sam就继续在点单小程序最显眼的开头处,加上了一栏“吸烟请移步室外”的信息。
Sam的咖啡店开在丽江的一个山坡上,顾客不像商业区那么多,日均客流量三十到六十人不等。
他粗略算过,没贴禁烟的指示牌之前,他每天得提醒两三桌客人不能在室内吸烟,要吸烟需要移步到院子。大部分人都可以接受,但总有个别客人很难缠,撂下一句“没事,就抽一会”,继续坐在位子上吞云吐雾。
面对这种情况,Sam会态度坚决,持续提醒。此时,这些顾客往往会向他投去讶异或不屑的眼神。
点单小程序里,也写着“吸烟请移步室外”的提示。(图/受访者提供)
Sam不是没有研究过室内吸烟的法律条例。
在他的家乡广东,省会城市广州早在2010年就出台《广州市控制吸烟条例》,后多次修订。在他现居的地方,也出台过公共场所控制吸烟的相关条例。但在当地,Sam目睹了控烟令的尴尬处境——即便像霸王茶姬、瑞幸咖啡这类连锁门店,店内时常有顾客抽烟,店员也无能为力。
“可能无法像一线城市那样,直接和他们亮出禁烟条例,最多只能说‘这是我店里的规矩,如果不满意的话,请不要进来’。”Sam无奈地说道。
在Sam帖子的评论区,有类似心声的经营者像找到了组织,纷纷大吐各自的苦水。有人发现一名顾客把烟头按在了餐盘;有人被客人拍桌子辱骂,让其赶紧拿出烟灰缸让他们使用;有的店内被客人扔了一地烟头,差点烫坏木地板。
在写明禁止店内抽烟的帖子里,Sam主动加上了#避雷#的标签。“如果有人因为反感我们禁止吸烟而打差评,我甚至愿意把这个差评公布出来,让喜欢室内吸烟的人自己避雷我们的店。”
Sam告诉记者,有些客人还会偷偷在厕所抽烟。(图/受访者提供)
“提醒客人不能抽烟,对方置之不理怎么办?”苦恼于客人不听劝阻,屡次在店内抽烟,一位餐饮从业者在社交媒体发帖提问。
这名店主在连续劝阻一名顾客不要在店内吸烟后,被顾客及其朋友在点评软件上写下了低分差评。差评中并未提及店主制止其吸烟,而是关于店内食物的负面评价,因为对方有消费记录,所以很难向平台申诉。
像Sam一样对室内禁烟态度坚决的商户,可能仍是经营者中的少数派。对于大多数商家来说,赚钱是第一要义。在室内禁烟尚不能成为全民共识的情况下,他们还摸不清可以得罪谁、不可以得罪谁。
"

作者:杏鑫娱乐




现在致电 8888910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杏鑫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