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国泰 138 亿理财炒股计划引争议:不务正业还是无奈之举?

日期:2025-08-26 10:45:43 / 人气:21


当 “市值 124 亿元公司拟用 138 亿元炒股理财” 的话题冲上热搜,江苏国泰的一则公告瞬间在资本市场炸开了锅。一边是大手笔斥资超百亿进军理财与证券投资领域,一边是果断终止总投资 15.38 亿元的锂电项目,这家上市公司的资金操作堪称 “魔幻”,不仅引发投资者集体质疑,更暴露了当前部分企业在经营发展中的深层矛盾。
一、“反向操作” 引热议:138 亿投资远超市值,主业发展遭冷落
8 月 22 日晚间,江苏国泰发布的公告信息量巨大。公司计划使用不超过 120 亿元闲置自有资金进行委托理财,涵盖结构性存款、收益凭证等多种类型,同时拟用不超过 18.306 亿元开展证券投资,两项资金合计高达 138.3 亿元,较公司当前 124 亿元的总市值超出 11%。更值得关注的是,就在同一日,公司宣布终止年产 40 万吨锂离子电池电解液项目,该项目原计划总投资 15.38 亿元。
这种 “弃主业、追金融” 的操作,让投资者难以理解。有投资者直言:“账上躺着百亿闲钱,不用于主业扩张或产业并购,反而大举进军股市,是要当‘股神’吗?” 从行业逻辑来看,锂电行业虽近年面临一定波动,但仍处于新能源产业的核心赛道,具有长期发展潜力。江苏国泰终止相关项目,却将远超项目投资额的资金投入金融领域,显然与企业 “深耕主业” 的常规发展路径背道而驰。
更令人不解的是,江苏国泰在公告中强调此举是 “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合理利用闲置资金”,但这一说法与实际情况存在明显矛盾。一方面,138.3 亿元的投资规模远超公司 2025 年上半年 5.45 亿元的净利润,如此大规模的资金投入,一旦面临市场风险,对公司业绩的冲击将难以估量;另一方面,公司在公告中也承认,金融市场受宏观经济影响较大,不排除收益受市场波动影响,同时提及证券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多重风险,这意味着公司自身也清楚此次操作的不确定性。
二、投资业绩 “惨不忍睹”:累计亏损超 7000 万,跑输大盘成常态
事实上,江苏国泰并非首次涉足理财与证券投资领域。回溯其财务行为,自 2022 年起,公司就多次动用巨资开展相关业务:2022 年拟用不超过 115 亿元购买保本型理财产品,2023 年拟用不超过 10 亿元开展证券投资,2024 年再次计划用不超过 115 亿元进行委托理财。然而,频繁的投资操作并未给公司带来理想收益,反而陷入 “越投越亏” 的怪圈。
从具体投资标的来看,江苏国泰的表现堪称 “散户式翻车”。以持有多年的申达股份为例,公司最初投资成本为 5060 万元,截至 2025 年上半年,累计公允价值变动 - 1430 万元,账面价值仅剩 3630 万元,亏损幅度近 30%,且公司已成为申达股份第三大股东,深陷其中难以抽身。另一投资标的朗诗绿色管理,尽管 2025 年上半年盈利 19.8 万元,但整体累计亏损仍高达 5765.6 万元。
从整体投资业绩来看,2022 年至 2025 年上半年,江苏国泰证券投资当期公允价值变动分别为 - 1910.06 万元、576.27 万元、-881.54 万元及 - 268.55 万元。尤其在 2025 年上半年,沪指上涨 2.76% 的背景下,公司仍录得 268.55 万元的亏损,表现远逊于大盘。截至 2025 年上半年末,公司计入权益的累计公允价值变动已达 - 7195.60 万元,意味着在理财与证券投资领域,江苏国泰已累计亏损超 7000 万元。
这种 “越理越亏,越亏越理” 的状况,不仅未能实现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的目标,反而让公司资金陷入低效循环,甚至可能影响主业发展。毕竟,对于一家上市公司而言,资金是维系经营、推动发展的核心资源,将大量资金投入到业绩不佳的金融领域,无疑是对股东权益的不负责任。
三、财务隐忧凸显:现金流下滑、研发缩减,高管薪酬却居高不下
在理财炒股业绩惨淡的背后,江苏国泰的财务状况也暗藏隐忧。从现金流来看,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自 2022 年起持续下滑,从 36.57 亿元降至 2024 年的 16.87 亿元,短短两年时间近乎腰斩。2025 年上半年,尽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增长 80.56%,但仍为负值,净流出 2.15 亿元。现金流是企业的 “血液”,持续的现金流压力,不仅会影响公司的日常经营,还可能限制其在主业上的投入与扩张。
更值得警惕的是,公司在研发投入上的持续缩减。2022 年至 2025 年上半年,江苏国泰的研发费用分别为 1.27 亿元、0.88 亿元、0.76 亿元、0.36 亿元,期间同比降幅分别达 30.64%、14.02%、5.27%。在当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研发投入是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实现长远发展的关键。尤其是对于涉及锂电等高新技术领域的企业,技术创新更是生存之本。江苏国泰不断缩减研发投入,无疑会削弱公司在主业上的技术优势,进一步制约其长期发展潜力。
与现金流下滑、研发缩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江苏国泰高管团队的高额薪酬。2025 年上半年,公司总裁助理孙凌年薪高达 775 万元,副总裁朱荣华年薪 680 万元,董事长张子燕、副总裁金志江等多位高管年薪均超 500 万元。在公司经营业绩承压、投资亏损的情况下,高管薪酬却居高不下,这种 “旱涝保收” 的薪酬体系,不仅难以激发高管团队的经营积极性,还可能引发投资者对公司治理结构的质疑。
四、反思与警示:上市公司需回归主业,坚守经营本质
江苏国泰 138 亿理财炒股计划引发的争议,并非个例,而是当前部分上市公司经营心态失衡的一个缩影。在主业增长乏力、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一些企业试图通过金融投资 “赚快钱”,却忽视了金融市场的高风险性以及自身在投资领域的能力短板。最终,不仅未能实现盈利目标,反而拖累了主业发展,损害了股东利益。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坚守主业、深耕核心业务才是实现长远发展的根本路径。金融投资或许能在短期内带来一定收益,但绝不能成为企业发展的 “救命稻草”。尤其是当企业面临经营压力时,更应聚焦主业,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市场拓展等方式提升核心竞争力,而非寄希望于金融市场的 “投机取巧”。
同时,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上市公司资金使用的监管,引导企业合理配置资金,避免盲目开展高风险投资。对于像江苏国泰这样频繁动用巨额资金进行理财炒股、且业绩不佳的企业,应要求其充分披露投资逻辑、风险控制措施以及对主业的影响,切实保护投资者的知情权与合法权益。
江苏国泰的案例,为所有上市公司敲响了警钟:经营企业如同长跑,唯有脚踏实地、专注主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实现可持续发展。若一味追求短期利益,盲目涉足不熟悉的领域,最终只会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陷入经营困境。

作者:杏鑫娱乐




现在致电 8888910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杏鑫娱乐 版权所有